玉米小斑病抗性和叶片性状的分子标记定位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引言 | 第10-18页 |
| ·玉米小斑病分布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 ·叶面积及其相关性状对玉米生长的重要性 | 第11页 |
| ·作物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分子标记种类 | 第11-14页 |
| ·遗传作图 | 第14-16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6页 |
| ·植物 QTL 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8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 | 第18页 |
| ·病菌接种和性状调查 | 第18-19页 |
| ·F_2群体玉米叶片 DNA 的提取 | 第19-20页 |
| ·引物来源与标记分析 | 第20-21页 |
| ·引物来源 | 第20页 |
| ·SSR 标记分析 | 第20-21页 |
|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 ·玉米材料的表型性状的数据统计 | 第21页 |
| ·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构建 | 第21页 |
| ·QTL 作图 | 第21-22页 |
| ·QTL 的命名原则 | 第2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F_2群体表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 ·标记连锁图谱构建 | 第23-24页 |
| ·小斑病抗性 QTL 定位 | 第24-25页 |
| ·叶片性状 QTL 定位 | 第25-27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7-29页 |
| ·QTL 真实性 | 第27页 |
| ·QTL 定位的准确性 | 第27页 |
| ·株型的增效基因供体和辅助选择 | 第27-28页 |
| ·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3-34页 |
| 附表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