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 第11-12页 |
(二)区域旅游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 第12-14页 |
(三)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发展研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6-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 | 第18-26页 |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二)地理学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22-26页 |
(一)宏观动力机制 | 第22-24页 |
(二)微观动力机制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武陵山片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条件及面临的问题 | 第26-39页 |
一、武陵山片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 | 第26-29页 |
(一)有利于武陵山片区旅游业统一市场的建立 | 第26-27页 |
(二)有利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 第27页 |
(三)有利于提高旅游供给能力,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 第27-28页 |
(四)有利于形成差异化,促进区域旅游产业优势互补 | 第28页 |
(五)有利于促进片区城镇化建设,建立有序的城镇体系 | 第28-29页 |
二、武陵山片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 | 第29-34页 |
(一)武陵山片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 第29-31页 |
(二)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 | 第31-32页 |
(三)国内政策驱动 | 第32-33页 |
(四)经济合作愿望浓厚 | 第33-34页 |
三、武陵山片区区域旅游合作面临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行政区隔障碍严重 | 第34-35页 |
(二)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成体系 | 第35-37页 |
(四)信息共享与交流障碍 | 第37页 |
(五)旅游企业总体竞争力弱,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武陵山片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39-44页 |
一、打破行政区隔,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 第39-40页 |
二、加快交通道路建设,完善交通网络 | 第40-41页 |
三、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旅游企业间合作 | 第41-42页 |
四、促进非政府组织合作,引导社区居民参与 | 第42-43页 |
五、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