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理论解析波伏娃的《第二性》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概述 | 第21-26页 |
一、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二、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2-23页 |
三、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哲学依据 | 第23-24页 |
四、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在现代女性运动中的地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波伏娃《第二性》的主要内容 | 第26-33页 |
一、波伏娃《第二性》中的“他者” | 第26-27页 |
二、生理特点使“他者”成为可能 | 第27-28页 |
三、父权制让“他者”得以确立 | 第28-29页 |
四、社会造就具有“女性气质”的“他者”女人 | 第29-31页 |
五、解放的条件是认清我自我及对方的本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 第33-37页 |
一、男女不平等是由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 | 第33-34页 |
(一)两种生产”理论 | 第33-34页 |
(二)女性被支配地位的形成 | 第34页 |
二、私有制是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 第34-36页 |
三、关于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评析 | 第37-48页 |
一、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37-42页 |
(一)对西方的影响 | 第37-41页 |
(二)对我国的影响 | 第41-42页 |
二、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 | 第42-44页 |
(一)将男性视为剥削阶级 | 第42-43页 |
(二)忽视了女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三、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 第44-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