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目录 | 第16-23页 |
第一部分 电刺激致心室颤动家猪模型的建立 | 第23-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4-36页 |
第一节 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验统一标准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 第24-28页 |
·基础状态 | 第24-25页 |
·心脏骤停 | 第25页 |
·标准心肺复苏 | 第25页 |
·通气 | 第25-26页 |
·按压期和释放期(动脉压力 | 第26页 |
·主动减压 | 第26页 |
·冠状动脉灌注压 | 第26页 |
·电除颤 | 第26-27页 |
·自主循环恢复 | 第27页 |
·重症监护治疗 | 第27页 |
·生存 | 第27页 |
·时间间隔及时间点 | 第27页 |
·未干预时间间隔 | 第27-28页 |
·实验流程线 | 第28页 |
·术前动物准备 | 第28页 |
第二节 用于心肺复苏实验研究动物的选择 | 第28-30页 |
·大鼠 | 第29页 |
·小鼠 | 第29页 |
·犬 | 第29页 |
·猪 | 第29-30页 |
·猫 | 第30页 |
·兔 | 第30页 |
第三节 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麻醉选择 | 第30-31页 |
·麻醉药物选择 | 第30-31页 |
·麻醉方法选择 | 第31页 |
·麻醉的维持 | 第31页 |
第四节 建立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的选择 | 第31-34页 |
·电刺激法诱发 CA 模型 | 第31-32页 |
·心内膜交流电刺激致心室颤动模型 | 第31页 |
·直视下电刺激心外膜法致心室颤动模型 | 第31-32页 |
·经食道快速起搏心脏或交流电经食道刺激心脏诱发 CA 动物模型 | 第32页 |
·窒息法诱发 CA 动物模型 | 第32页 |
·阻断血管缺血法诱发 CA 动物模型 | 第32-33页 |
·药物诱发 CA 动物模型 | 第33页 |
·左冠状动脉快速夹闭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 CA 动物模型 | 第33页 |
·慢性心肌缺血 CA 动物模型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相似性 | 第34页 |
·可重复性 | 第34页 |
·可靠性 | 第34页 |
·适用性和可控性 | 第34-35页 |
·易行性和经济性 | 第35页 |
第六节 选题依据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 第37-38页 |
·实验室环境 | 第38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麻醉 | 第38页 |
·气管插管 | 第38页 |
·连接呼吸机 | 第38-39页 |
·备皮 | 第39页 |
·动静脉置管 | 第39页 |
·临时起搏电极置入 | 第39-40页 |
·实验方案 | 第40-41页 |
·判断标准 | 第41页 |
·心脏骤停(CA)标准 | 第41页 |
·成功除颤的标准 | 第41页 |
·自主循环恢复标准 | 第41页 |
·复苏成功标准 | 第41页 |
·非干预间期 | 第41页 |
·冠状动脉灌注压的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观测指标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第一节 诱发心室颤动的情况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复苏情况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6-56页 |
第二部分 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 | 第56-9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57-7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 | 第57-71页 |
·心脏骤停复苏的病理生理变化——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57-58页 |
·肾上腺素与心肺复苏 | 第58-66页 |
·肾上腺素使用的历史 | 第58-59页 |
·肾上腺素的药理学和生理学作用 | 第59-60页 |
·肾上腺素的剂量 | 第60-61页 |
·肾上腺素与其他缩血管药物的比较 | 第61-62页 |
·肾上腺素用于心脏骤停的临床研究 | 第62-63页 |
·经骨髓腔内使用肾上腺素 | 第63-64页 |
·肾上腺素多次给药的有害作用 | 第64页 |
·复苏质量与肾上腺素 | 第64-65页 |
·复苏后综合症的处理与肾上腺素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山莨菪碱的药理学性质及其在心肺脑复苏中的运用 | 第66-71页 |
·药理学性质 | 第67-68页 |
·药物动力学 | 第67页 |
·抗胆碱能作用 | 第67页 |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第67页 |
·抗氧化剂效应 | 第67页 |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第67-68页 |
·心血管效应 | 第68页 |
·在心肺脑复苏领域的应用 | 第68-71页 |
·对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对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69-70页 |
·对心肺复苏后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70-71页 |
第二节 选题依据 | 第71-7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72-78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2页 |
·实验动物 | 第72页 |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 第72-73页 |
·实验室环境 | 第73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73-78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73-74页 |
·实验步骤 | 第74-77页 |
·麻醉与固定 | 第74页 |
·气管插管 | 第74页 |
·连接呼吸机 | 第74-75页 |
·备皮 | 第75页 |
·动静脉置管 | 第75页 |
·心室颤动模型制备 | 第75页 |
·心肺复苏 | 第75页 |
·盲法给药 | 第75-76页 |
·术后管理及动物处理 | 第76页 |
·判断标准 | 第76-77页 |
·采集实验数据 | 第7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77-7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第一节 总除颤次数比较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第79-80页 |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数据 | 第80-81页 |
·冠状动脉灌注压的演变 | 第80页 |
·首次除颤前平均 CPP 比较 | 第80-81页 |
第四节 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 | 第81-82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2-96页 |
第三部分 山莨菪碱、肾上腺素对家兔心脏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第96-14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7-117页 |
第一节 组织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 第98-101页 |
·人体内氧运输和代谢 | 第98-99页 |
·人体血氧状态的检测方法 | 第99-101页 |
·氧在血液运输中血氧状态的检测 | 第99页 |
·组织血氧状态检测 | 第99-100页 |
·MoorVMS-OXY 组织氧含量监测系统测量原理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心肌血流灌注、氧供与心肺复苏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肾上腺素对组织(包括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 第102-115页 |
第四节 选题依据 | 第115-1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2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17-118页 |
·实验动物 | 第118页 |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 第118页 |
·实验室环境 | 第118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18-122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18页 |
·实验步骤 | 第118-121页 |
·实验动物的麻醉与固定 | 第118-119页 |
·备皮及心电监护 | 第119页 |
·正式实验前手术 | 第119页 |
·连接呼吸机 | 第119-120页 |
·动静脉置管 | 第120页 |
·开胸手术 | 第120页 |
·实验流程 | 第120页 |
·心脏组织血氧饱和度的测定 | 第120-121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21-1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5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25-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9-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