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 第1-12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现代化基本理论与基本模式 | 第16-49页 |
一、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6-27页 |
(一) “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 第16-18页 |
(二) 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 | 第18-24页 |
(三) “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 第24-27页 |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27-38页 |
(一)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7-32页 |
(二) 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 | 第32-38页 |
三、现代化发展模式及评价理论 | 第38-49页 |
(一)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几种典型模式 | 第39-44页 |
(二) 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9页 |
第二章 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第49-65页 |
一、现代化在世界的发展历程 | 第49-53页 |
二、西欧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 | 第53-58页 |
(一) 英国的经历 | 第53-55页 |
(二) 法国的经历 | 第55-56页 |
(三) 德国的经历 | 第56-57页 |
(四) 几点启示 | 第57-58页 |
三、美国地区现代化的个案研究 | 第58-65页 |
(一) 美国四大地理地区的现代化情况分析 | 第59-60页 |
(二) 美国八大经济地区的现代化情况分析 | 第60-65页 |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 | 第65-95页 |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第65-85页 |
(一) 中国近百年现代化道路初探 | 第65-73页 |
(二)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初选择 | 第73-77页 |
(三)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再探索 | 第77-80页 |
(四)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贡献 | 第80-85页 |
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 第85-95页 |
(一) 区域现代化理论 | 第85-88页 |
(二) 邓小平的区域现代化思想 | 第88-90页 |
(三) 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 第90-95页 |
第四章 中国地区现代化进程 | 第95-135页 |
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概览 | 第96-102页 |
(一) 第一阶段(1949~1965年) | 第96-97页 |
(二) 第二阶段(1966~?1976年) | 第97-98页 |
(三) 第三阶段(1977后至今) | 第98-102页 |
二、 中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分析--以中部为重点 | 第102-127页 |
(一)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 | 第102-109页 |
(二) 中国各地区社会进步状况 | 第109-113页 |
(三) 中国各地区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状况 | 第113-116页 |
(四) 中国各地区居民生活变化状况 | 第116-125页 |
(五) 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 | 第125-127页 |
三、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特点 | 第127-130页 |
(一) 两次现代化并存 | 第128页 |
(二) 现代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 第128-129页 |
(三) 现代化指标不平衡 | 第129-130页 |
(四) 现代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 第130页 |
四、 未来50年中国现代化发展展望 | 第130-135页 |
第五章 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 | 第135-186页 |
一、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 | 第135-140页 |
(一)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广博富饶的矿产资源 | 第135-136页 |
(二) 农副产品、动力和原料的重要输出地 | 第136-138页 |
(三) 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桥梁和枢纽 | 第138-140页 |
二、 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机遇 | 第140-147页 |
(一) 中部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140-142页 |
(二) 中部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2-146页 |
(三) 中部地区获得的历史机遇 | 第146-147页 |
三、 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 | 第147-166页 |
(一) 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目标 | 第147-150页 |
(二) 中部地区现代化指导思想 | 第150-166页 |
四、 中部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分析 | 第166-186页 |
(一) 中部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取向 | 第166-168页 |
(二) 中部地区现代化的战略理念 | 第168-171页 |
(三) 中部地区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 第171-174页 |
(四) 中部地区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 第174-180页 |
(五) 中部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对策 | 第180-186页 |
第六章 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 | 第186-224页 |
一、 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之一-- 市场体系完善问题 | 第186-187页 |
(一) 中部地区现代化需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 第186-187页 |
(二) 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完善市场体系应着重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 第187页 |
二、 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之二-- 完善经济宏观调控问题 | 第187-196页 |
(一) 宏观调控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 第194-196页 |
(二) 加强中部地区宏观调控 | 第196页 |
三、 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之三--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问题 | 第196-209页 |
(一) 完善中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 第203-204页 |
(二) 从韩国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 第204-206页 |
(三) 中部现代化进程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 第206-209页 |
四、 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之四--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 第209-214页 |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第209-210页 |
(二) 我国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10页 |
(三) 中部地区现代化与地方政治体制改革 | 第210-214页 |
五、 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之五--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 第214-224页 |
(一) 目前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214-219页 |
(二) 中部地区现代化与法治建设 | 第219-224页 |
第七章 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若干重大战略研究(上) | 第224-266页 |
一、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第224-236页 |
(一) 中部八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第224-230页 |
(二) 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 | 第230-232页 |
(三) 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第232-236页 |
二、中部地区科教兴国战略研究 | 第236-249页 |
(一) 中部八省科技实力分析 | 第237-240页 |
(二) 中部地区教育状况分析 | 第240-242页 |
(三) 中部地区提高科技水平对策建议 | 第242-244页 |
(四) 中部地区提高教育水平对策建议 | 第244-247页 |
(五)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第247-249页 |
三、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研究 | 第249-266页 |
(一) 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现状 | 第251-260页 |
(二) 中部地区工业化对策建议 | 第260-266页 |
第八章 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若干重大战略研究(下) | 第266-298页 |
一、 中部地区城镇化战略研究 | 第266-272页 |
(一) 中部地区城镇化现状 | 第266-268页 |
(二) 中部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 第268-272页 |
二、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 第272-280页 |
(一)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状况 | 第272-273页 |
(二)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优势 | 第273-275页 |
(三)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 第275-280页 |
三、 中部地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研究 | 第280-290页 |
(一) 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现状 | 第281-284页 |
(二) 中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对策建议 | 第284-290页 |
四、中部地区发展“三农”战略研究 | 第290-298页 |
(一) 现状分析:中部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和饲料粮基地 | 第291页 |
(二) 中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 第291页 |
(三) 中部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291-298页 |
结论 | 第298-30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0-306页 |
后记 | 第3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