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对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一、国内对科尔伯格理论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二、国外对科尔伯格理论研究综述 | 第9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9页 |
二、研究基本方法 | 第9-10页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一、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二、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内容的全面解读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理论来源 | 第11-15页 |
一、苏格拉底、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 | 第11-15页 |
二、罗尔斯自由主义正义学说 | 第12-13页 |
三、杜威进步主义德育论 | 第13页 |
四、皮亚杰道德认知心理学 | 第13页 |
五、涂尔干道德氛围理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17页 |
二、角色承担理论 | 第17页 |
三、隐秘课程理论 | 第17-18页 |
四、道德认知两难法 | 第18页 |
五、公正团体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与其他西方德育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19-22页 |
一、科尔伯格德育理论与社会学习德育论的比较分析 | 第19-20页 |
二、科尔伯格德育理论与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三、科尔伯格德育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批判分析 | 第22-24页 |
一、核心价值 | 第22页 |
二、缺陷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 第24-32页 |
第一节 高校德育部门工作机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高校德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 | 第25-29页 |
一、高校德育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25页 |
二、高校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 | 第25-28页 |
三、高校与大学生之间不和谐现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高校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三大矛盾和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 第29-32页 |
一、价值性工具和工具性价值的矛盾 | 第29页 |
二、人性化目的物性化方式的矛盾 | 第29-30页 |
三、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 | 第30页 |
四、新时期价值多元化对德育教学工作的冲击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分析 | 第32-42页 |
第一节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高校学生道德水平状况的定位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的价值分析 | 第33-38页 |
一、新苏格拉底式德育模式对当前高校德育教学的借鉴意义 | 第33-34页 |
二、隐秘课程理论对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理念的借鉴 | 第34-36页 |
三、角色承担理论对引导大学生自身德育发展的启示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价值分析 | 第38-40页 |
一、公正团体法对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 第38-39页 |
二、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对当前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评估方法和体系的参考 | 第39-40页 |
第四节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合理价值对建设和谐校园的启示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