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5页 |
§1.1 日地耦合系统 | 第11-19页 |
§1.1.1 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 | 第11页 |
§1.1.2 磁层和磁层顶边界层 | 第11-13页 |
§1.1.3 磁重联 | 第13-16页 |
§1.1.4 极区电离层 | 第16-19页 |
§1.2 日侧极光现象及其特征 | 第19-26页 |
§1.2.1 日侧极光及其形态结构 | 第19-25页 |
§1.2.2 极光粒子沉降 | 第25-26页 |
§1.3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6-36页 |
§1.3.1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与磁层边界层过程 | 第27-29页 |
§1.3.2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统计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3.3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30-36页 |
§1.4 极光观测及其原理 | 第36-43页 |
§1.4.1 光学观测及其多波段原理 | 第36-40页 |
§1.4.2 雷达观测 | 第40-42页 |
§1.4.3 卫星探测 | 第42-43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43-44页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4-45页 |
第二章 日侧极光的多波段观测及能量特征研究 | 第45-55页 |
§2.1 日侧极光的粒子沉降特征 | 第45-46页 |
§2 .2 极光强度与沉降粒子能量特征的关系 | 第46-47页 |
§2.3 数据和反演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2.3.1 数据选取 | 第47页 |
§2.3.2 反演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2.4 统计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2.4.1 磁正午附近 427.8nm 与 630.0nm 极光强度的关系 | 第49-50页 |
§2.4.2 磁正午附近 I(630.0 nm)/I(427.8 nm)与 I(427.8 nm)的关系 | 第50-51页 |
§2.4.3 I(427.8 nm)与沉降电子能通量的关系 | 第51-53页 |
§2.4.4 I(630.0 nm)/I(427.8 nm)与沉降电子平均能量之间的关系 | 第53-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协同观测 | 第55-71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2003 年 12 月 22 日事例分析 | 第56-63页 |
§3.2.1 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条件 | 第56-57页 |
§3.2.2 光学观测特征 | 第57-59页 |
§3.2.3 ESR 雷达观测的等离子体特征 | 第59-60页 |
§3.2.4 SuperDARN 雷达观测的电离层对流特征 | 第60-61页 |
§3.2.5 讨论和小结 | 第61-63页 |
§3.3 2004 年 01 月 03 日事件分析 | 第63-70页 |
§3.3.1 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条件 | 第63页 |
§3.3.2 光学观测特征 | 第63-65页 |
§3.3.3 SuperDARN 雷达观测的南北极电离层特征 | 第65-69页 |
§3.3.4 讨论和小结 | 第69-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统计研究 | 第71-87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事件选取及统计方法 | 第72-74页 |
§4.2.1 事件选取 | 第72-74页 |
§4.2.2 统计方法的建立 | 第74页 |
§4.3 统计结果 | 第74-83页 |
§4.3.1 PMAFs 与行星际磁场的关系 | 第74-78页 |
§4.3.2 PMAFs 与太阳风动压变化的关系 | 第78-79页 |
§4.3.3 PMAFs 的 MLT 和 IMF 调制作用 | 第79-81页 |
§4.3.4 不同 MLT 扇区的 PMAFs 分布 | 第81-83页 |
§4 .4 讨论 | 第83-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与电离层对流的关系 | 第87-95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事件选取及统计方法 | 第88-89页 |
§5.3 统计结果 | 第89-92页 |
§5.3.1 PMAFs 的 IMF 调制作用 | 第89-90页 |
§5.3.2 PMAFs 的发生位置与 IMF Bz 的关系 | 第90-91页 |
§5.3.3 PMAFs 分布与电离层对流的关系 | 第91-92页 |
§5.4 讨论 | 第92-94页 |
§5.4.1 稳定南向 IMF 时的 PMAFs 与低纬重联 | 第92-93页 |
§5.4.2 稳定北向 IMF 时的 PMAFs 与高纬重联 | 第93-94页 |
§5 .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产生机制探究 | 第95-105页 |
§6.1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观测特征 | 第95-99页 |
§6.1.1 PMAFs 的粒子沉降特征 | 第95-96页 |
§6.1.2 PMAFs 的运动特征 | 第96-97页 |
§6.1.3 PMAFs 与其它电离层瞬态结构的关系 | 第97-99页 |
§6.2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产生机制探究 | 第99-103页 |
§6.2.1 PMAFs 的主要产生机制 | 第99-100页 |
§6.2.2 南向 IMF 条件下的 PMAFs | 第100-102页 |
§6.2.3 北向 IMF 条件下的 PMAFs | 第102-10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05-106页 |
§7.2 对极光观测研究的展望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完成情况 | 第126-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