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生态足迹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生态足迹研究 | 第14-15页 |
·其他改进方面 | 第15-17页 |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8页 |
·研究不足 | 第18-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 第21-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 第21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1-25页 |
·生态足迹的定义 | 第21-22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生态足迹计算步骤 | 第25-26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 第29-32页 |
·区域总体概况 | 第29页 |
·自然资源 | 第29-3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2页 |
·人口规模 | 第30页 |
·经济概况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中部地区生态足迹核算与对比分析 | 第32-41页 |
·原始数据和基本账户的选取 | 第32-33页 |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基本账户的建立 | 第32-33页 |
·生态足迹计算 | 第33-36页 |
·生物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计算 | 第33-34页 |
·能源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计算 | 第34-35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35-36页 |
·中部六省生态环境对比变化 | 第36-39页 |
·人均生态足迹变化 | 第36-37页 |
·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 | 第37-38页 |
·人均生态赤字变化 | 第38-39页 |
·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 | 第41-50页 |
·万元 GDP 生态足迹分析 | 第41-44页 |
·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分析 | 第44-45页 |
·生态足迹协调度分析 | 第45-47页 |
·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主要结论 | 第50-52页 |
·对策建议 | 第52-54页 |
·减少生态足迹 | 第52-53页 |
·提高生态承载力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