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博的媒介生态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2章 中国微博的媒介生态环境分析 | 第20-37页 |
| ·政治环境分析 | 第21-24页 |
| ·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 第21-22页 |
| ·媒介运行管理制度 | 第22-24页 |
|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4-27页 |
| ·宏观经济环境 | 第24-25页 |
| ·行业经济环境 | 第25-27页 |
| ·文化环境分析 | 第27-33页 |
| ·后现代主义文化 | 第27-29页 |
| ·草根文化 | 第29-31页 |
| ·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 | 第31-33页 |
|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3-37页 |
| ·Web2.0 网络应用 | 第33-34页 |
| ·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 | 第34-37页 |
| 第3章 中国微博的媒介生态关系分析 | 第37-53页 |
| ·微博的生态位分析 | 第37-44页 |
| ·微博的时空生态位 | 第38-40页 |
| ·微博的功能生态位 | 第40-42页 |
| ·微博的营养生态位 | 第42-44页 |
| ·微博的种内关系分析 | 第44-46页 |
| ·微博的个体等级 | 第44-45页 |
| ·微博种群的竞争与分工 | 第45-46页 |
| ·微博与网络媒介种群的种间关系分析 | 第46-50页 |
| ·种间正相互关系 | 第46-48页 |
| ·种间负相互关系 | 第48-50页 |
| ·微博与非网络媒介种群的种间关系分析 | 第50-53页 |
| ·非网络媒介种群趋利于微博 | 第51页 |
| ·微博趋利于非网络媒介种群 | 第51-53页 |
| 第4章 中国微博的媒介生态适应分析 | 第53-61页 |
| ·微博生态位变动适应分析 | 第53-57页 |
| ·凸显优势生态位提升微博品牌效应 | 第53-55页 |
| ·突破生态位重叠细分微博用户群体 | 第55-56页 |
| ·开拓原始生态位丰富微博平台内容 | 第56-57页 |
| ·微博自我进化适应分析 | 第57-61页 |
| ·理念进化 | 第57-58页 |
| ·机制进化 | 第58-59页 |
| ·功能进化 | 第59-61页 |
| 第5章 中国微博的媒介生态优化分析 | 第61-73页 |
| ·营造健康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 | 第61-65页 |
|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 第61-62页 |
| ·建设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 | 第62-63页 |
| ·打造先进创新的技术环境 | 第63-65页 |
| ·创建互动平衡的媒介生态关系 | 第65-68页 |
| ·加强各微博之间的互动合作 | 第65-66页 |
| ·促进微博与其他网络媒体的协调发展 | 第66-67页 |
| ·实现微博与传统媒体的互融共生 | 第67-68页 |
| ·建立高效完善的媒介监管机制 | 第68-73页 |
| ·健全媒介法律法规 | 第68-70页 |
| ·构建把关人自律体系 | 第70-71页 |
|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