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假释制度比较研究及启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美国假释制度研究 | 第16-23页 |
| ·美国假释制度的发展演进 | 第16-17页 |
| ·美国的假释制度透视 | 第17-23页 |
| ·美国假释制度的类型 | 第17-18页 |
| ·美国假释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18-19页 |
| ·美国假释制度的程序设计 | 第19-20页 |
| ·美国假释制度的监督考察机制 | 第20-21页 |
| ·美国假释的撤销 | 第21-23页 |
| 第3章 中国假释制度研究 | 第23-29页 |
| ·中国假释制度的发展演进 | 第23-25页 |
| ·中国的假释制度透视 | 第25-29页 |
| ·中国假释制度的类型 | 第25页 |
| ·中国假释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25-26页 |
| ·中国假释制度适用的程序设计 | 第26页 |
| ·中国假释制度的监督考察机制 | 第26-27页 |
| ·中国假释的撤销 | 第27-29页 |
| 第4章 中美假释制度比较 | 第29-34页 |
| ·假释的类型 | 第29页 |
| ·假释的适用要件 | 第29-30页 |
| ·假释适用的对象条件 | 第29-30页 |
| ·假释适用的刑种和刑期 | 第30页 |
| ·假释适用的实质条件 | 第30页 |
| ·假释适用的程序设计 | 第30-31页 |
| ·假释适用的决定机关 | 第30-31页 |
| ·假释适用的具体程序 | 第31页 |
| ·假释的监督考察机制 | 第31-32页 |
| ·假释的考验期 | 第31页 |
| ·假释考验期间的行为规范 | 第31页 |
| ·假释考验期间的监督机关 | 第31-32页 |
| ·假释的撤销 | 第32页 |
| ·启示 | 第32-34页 |
| 第5章 关于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若干法律思考 | 第34-52页 |
| ·我国假释制度的适用现状 | 第34-36页 |
| ·适用率过低 | 第34页 |
| ·适用极不平衡 | 第34-35页 |
| ·适用的操作不规范 | 第35页 |
| ·适用的标准不统一 | 第35-36页 |
| ·我国假释制度现状剖析 | 第36-43页 |
| ·认识的偏差 | 第36-38页 |
| ·立法不完善 | 第38-40页 |
| ·相关机制不健全 | 第40-43页 |
| ·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3-52页 |
| ·明确假释制度的性质定位 | 第43-44页 |
| ·完善假释制度的立法 | 第44-46页 |
| ·完善假释的程序设计 | 第46-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