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0-21页 |
一、 医护人员职业应激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一) 医护人员职业应激源 | 第10-12页 |
(二) 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应激的中介因素 | 第12-13页 |
(三) 医护人员职业应激反应 | 第13-14页 |
二、 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一) 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三) 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的预测 | 第16-18页 |
三、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五、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六、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4页 |
一、 被试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 测量工具 | 第22-23页 |
(二) 施测程序 | 第23页 |
(三) 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4-31页 |
一、 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概况 | 第24-26页 |
(一) 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水平及分布情况 | 第24页 |
(二) 医护人员抑郁症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4-26页 |
二、 应激反应性抑郁组与非应激反应性抑郁组医护人员人格、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第26-27页 |
(一) 应激反应性抑郁组与非应激反应性抑郁组医护人员人格得分比较 | 第26页 |
(二) 应激反应性抑郁组与非应激反应性抑郁组医护人员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 第26-27页 |
(三) 应激反应性抑郁组与非应激反应性抑郁组医护人员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第27页 |
三、 人格、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性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一) 人格和应激反应性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二) 自我效能感和应激反应性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28页 |
(三) 应对方式和应激反应性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28页 |
四、 应激反应性抑郁对人格、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28-29页 |
五、 不同应激反应性抑郁易感医护人员的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第29-31页 |
(一) 不同应激反应性抑郁易感医护人员的人格得分比较 | 第29页 |
(二) 不同应激反应性抑郁易感医护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 第29-30页 |
(三) 不同应激反应性抑郁易感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第30-3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1-38页 |
一、 职业应激下医护人员抑郁总体状况 | 第31页 |
二、 人口学变量对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 医护人员人格、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对应激反应性抑郁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一) 人格对应激反应性抑郁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 自我效能感对应激反应性抑郁的影响 | 第33页 |
(三) 应对方式对应激反应性抑郁的影响 | 第33-34页 |
四、 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的特征性易感因素 | 第34-35页 |
五、 应激反应性抑郁预测量表在医护人员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35-36页 |
六、 针对医护人员应激反应性抑郁的预防策略 | 第36-38页 |
(一) 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 第36页 |
(二) 充分发挥支持系统的作用 | 第36页 |
(三) 努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 第36-37页 |
(四) 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认知评价 | 第37页 |
(五) 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 | 第37-38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8-40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38页 |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附录 | 第46-56页 |
文献综述 | 第56-71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学习期间的主要工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