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行政公物的一般理论 | 第13-18页 |
(一) 行政公物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行政公物的外延 | 第14-15页 |
(三) 行政公物的属性 | 第15页 |
(四) 行政公物的特征 | 第15-18页 |
1. 社会公共性 | 第16页 |
2. 公平性 | 第16页 |
3. 服务性 | 第16页 |
4. 民主性 | 第16-17页 |
5. 法制性 | 第17-18页 |
二、构建我国行政公物监督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 第18-23页 |
(一) 构建我国行政公物监督制度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 行政权力极易被滥用,行政公物大量私用 | 第18-19页 |
2. 权力运行成本太高,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 | 第19-20页 |
3. 行政权力运行效率低,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第20页 |
(二) 构建我国行政公物监督制度的现实性 | 第20-23页 |
1. 创建节约型社会的政府导向性要求 | 第21页 |
2.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 第21-22页 |
3. 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 | 第22-23页 |
三、我国行政公物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及规范依据 | 第23-28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1.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3-24页 |
2.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 第24-25页 |
(二) 法规范及其他规范依据 | 第25-28页 |
1. 法规范 | 第25-26页 |
2. 其他规范性文件 | 第26-28页 |
四、我国行政公物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 行政公物的预算监督制度尚待完善 | 第28-29页 |
1. 现行预算机制不具有合理性 | 第28页 |
2. 人大的预决算审议流于形式 | 第28-29页 |
(二) 国家专门机关监督机制弱化,行政公物私用现象严重 | 第29页 |
(四) 纳税人诉讼缺失,法院的监督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 第29-30页 |
(五) 公民行使舆论监督权受到限制,公众的监督力度不够 | 第30-31页 |
五、国外行政公物监督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1-36页 |
(一) 国外行政公物监督制度 | 第31-35页 |
1. 日本——中央和地方的区别立法体例 | 第31页 |
2. 英国——政府账目管理和公共开支制度 | 第31-32页 |
3. 美国——议会对政府预算的有效控制 | 第32-33页 |
4. 韩国——专门的行政型财政监察制度 | 第33-34页 |
5. 前南斯拉夫——针对性专门立法规制 | 第34-35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5-36页 |
六、完善我国行政公物监督制度的措施 | 第36-44页 |
(一) 完善行政公物的预算监督制度 | 第36-39页 |
1. 完善我国的预算公开制度 | 第36-37页 |
2. 完善我国的参与式预算制度 | 第37-38页 |
3. 完善我国的预算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4. 完善人大对政府预决算案的审议 | 第39页 |
(二) 加强国家专门机关的监督 | 第39-41页 |
1. 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 | 第39-40页 |
2. 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 | 第40-41页 |
(三) 健全行政体系内部层级监督制度 | 第41-42页 |
(四) 完善我国的纳税人诉讼制度 | 第42-43页 |
(五) 保障公民舆论监督权的有效实现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