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若干理论问题分析 | 第10-22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概述 | 第10-13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和渊源 | 第10-11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设立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3-17页 |
(一)刑罚个别化思想 | 第13-15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用 | 第15-17页 |
三、理论困惑分析 | 第17-22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是否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第17-18页 |
(二)程序处置是否代替了实体追究 | 第18-20页 |
(三)起诉权是否分割了审判权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附条件不起诉立法规范分析 | 第22-41页 |
一、立法评析 | 第22-24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被立法确定的发展历程 | 第22页 |
(二)设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可以弥补相对不诉的不足 | 第22-24页 |
二、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一)对象限制过严,适用范围狭窄 | 第24-26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作出的程序不科学 | 第26页 |
(三)将检察机关规定为考察主体不符合实际 | 第26页 |
(四)对犯罪嫌疑人需要遵循的条件规定不全面 | 第26页 |
(五)规定被害人享有自诉权与司法实践存在矛盾 | 第26-27页 |
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 第27-29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本身存在的争议导致适用范围狭窄 | 第27-28页 |
(二)决定程序重复与为了避免程序违法有关 | 第28页 |
(三)相关配套社会机制缺乏导致考察主体不合适 | 第28-29页 |
(四)粗略规定遵循条件有赖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 | 第29页 |
(五)刑诉法对不起诉案件被害人享有自诉权已有的规定使然 | 第29页 |
四、完善立法的建议 | 第29-41页 |
(一)将可适用范围扩大 | 第29-32页 |
(二)同时规定限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情形 | 第32-33页 |
(三)科学的决定程序 | 第33-34页 |
(四)确立公安机关牵头基层社会组织作为考察主体 | 第34-36页 |
(五)附条件不起诉人的义务 | 第36页 |
(六)如何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 | 第36-37页 |
(七)犯罪嫌疑人出具书面承诺的重要性 | 第37-38页 |
(八)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8-41页 |
第三章 附条件不起诉实践问题分析 | 第41-51页 |
一、适用中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分析 | 第41-45页 |
(一)具体个案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还是相对不起诉难以区分 | 第41-43页 |
(二)检察机关不愿意积极主动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 第43-45页 |
二、对实践操作的建议 | 第45-51页 |
(一)适用范围和条件 | 第46-47页 |
(二)决定机关与决定程序 | 第47页 |
(三)犯罪嫌疑人的义务 | 第47-49页 |
(四)考察期限及方式 | 第49页 |
(五)撤销暂缓起诉决定的情况 | 第49-50页 |
(六)不起诉决定的作出与财产返还 | 第50页 |
(七)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救济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