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 弧菌病原菌的主要种类及病原菌致病性 | 第10-12页 |
·弧菌病原的主要种类 | 第10-11页 |
·病原菌的致病性 | 第11-12页 |
2 溶藻弧菌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溶藻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溶藻弧菌的分类地位、形态及分布情况 | 第12-13页 |
·溶藻弧菌的生化指标 | 第13页 |
·溶藻弧菌的流行病学 | 第13页 |
·溶藻弧菌的致病机理 | 第13-16页 |
·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product,ECP) | 第13-14页 |
·脂多糖 | 第14-15页 |
·粘附素 | 第15页 |
·铁载体 | 第15-16页 |
·外毒素 | 第16页 |
3 基因敲除技术的介绍 | 第16-19页 |
·基因敲除技术的原理 | 第16-17页 |
·基因敲除技术的策略 | 第17-18页 |
·基因敲除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 | 第18-19页 |
4 细菌的运动 | 第19页 |
5 细菌鞭毛马达 | 第19-21页 |
6 细菌生物膜 | 第21页 |
7 自杀载体PDM4简介 | 第21-23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9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溶藻弧菌毒力菌株特异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25-45页 |
1 前言 | 第25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25-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SOE PCR引物设计 | 第28-30页 |
·溶藻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页 |
·溶藻弧菌motB基因缺失变株的构建 | 第30-35页 |
·motB基因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0-32页 |
·第一次PCR | 第30-31页 |
·第二次PcR | 第31-32页 |
·重组自杀质粒pDM-△motB的构建 | 第32-34页 |
·DNA片段和自杀质粒的双酶切反应 | 第32页 |
·DNA片段和自杀质粒的连接反应 | 第32-33页 |
·E.coli E397及E.coli SM10 λpir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页 |
·DNA片段与自杀质粒连接产物的转化和筛选 | 第33-34页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测序 | 第34页 |
·自杀载体pDM4-motB的再转化 | 第34页 |
·细菌的接合转移 | 第34-35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35页 |
·溶藻弧菌prs2基因、vasD基因、vasC基因、ggdef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35-36页 |
·各基因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5页 |
·重组自杀质粒的构建 | 第35-36页 |
·细菌的接合转移 | 第36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36页 |
4 结果 | 第36-43页 |
·溶藻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36-37页 |
·基因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7-40页 |
·motB基因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7页 |
·prs2基因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7-38页 |
·vasD基因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8-39页 |
·vasC基因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9页 |
·ggdef基因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9-40页 |
·重组自杀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40页 |
·突变株的PCR检测和测序鉴定 | 第40-43页 |
5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溶藻弧菌的特异基因缺失突变株表型初步分析 | 第45-58页 |
1 前言 | 第45页 |
2 材料 | 第45-46页 |
·菌株 | 第45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5-46页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6页 |
3 方法 | 第46-49页 |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6-47页 |
·平板泳动实验 | 第47页 |
·鞭毛染色实验 | 第47-48页 |
·生物膜形成实验 | 第48页 |
·感染实验 | 第48-49页 |
·溶藻弧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对石斑鱼的毒力检测 | 第48页 |
·溶藻弧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对凡纳滨对虾的毒力检测 | 第48-49页 |
4 结果 | 第49-56页 |
·细菌生长曲线分析 | 第49页 |
·平板泳动分析 | 第49-52页 |
·鞭毛染色分析 | 第52-53页 |
·生物膜形成分析 | 第53-54页 |
·毒力检测分析 | 第54-56页 |
5 讨论 | 第56-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