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缘起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1章 中国“功夫形象”的跨国之旅 | 第19-49页 |
·“功夫形象”在中国大陆的萌芽 | 第19-22页 |
·“功夫形象”的孕育 | 第19-21页 |
·“功夫形象”的成型 | 第21-22页 |
·“功夫形象”在香港的发展及海外传播 | 第22-30页 |
·在香港繁荣发展 | 第22-24页 |
·从香港走向世界 | 第24-30页 |
·“功夫形象”立足好莱坞 | 第30-49页 |
·重新走进好莱坞 | 第30-37页 |
·在好莱坞立足 | 第37-49页 |
第2章 好莱坞电影之中国“功夫形象”的类型和特点 | 第49-85页 |
·中国“功夫形象”的类型 | 第49-62页 |
·恶魔坏蛋形象:好莱坞华人刻板印象的延续 | 第49-53页 |
·现代英雄形象:好莱坞华人偏见的突破 | 第53-57页 |
·古代仙侠形象:好莱坞华人英雄形象的神秘化 | 第57-62页 |
·中国“功夫形象”的特点 | 第62-85页 |
·“男性气质”由从属型向共谋型转变 | 第62-67页 |
·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者 | 第67-76页 |
·“敏捷”、“迅速”、“克制”的特征 | 第76-79页 |
·突显男性气质和物化凝视的对象 | 第79-85页 |
第3章 好莱坞电影之中国“功夫形象”的成因 | 第85-104页 |
·社会集体想象的成果 | 第85-97页 |
·历史“套话”的延续与突破 | 第85-89页 |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混合与隐喻 | 第89-97页 |
·电影市场全球化的产物 | 第97-104页 |
·好莱坞电影市场扩张的产物 | 第97-100页 |
·香港电影国际化发展的结果 | 第100-104页 |
第4章 好莱坞电影之中国“功夫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 第104-126页 |
·审美价值 | 第104-111页 |
·优美、精彩的动作之美 | 第104-108页 |
·喜剧、诗意的风格之美 | 第108-111页 |
·文化价值 | 第111-116页 |
·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 | 第111-113页 |
·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 第113-116页 |
·符号意义 | 第116-121页 |
·美国英雄主义“能指”范畴的延伸 | 第116-118页 |
·美国英雄主义“所指”内涵的深化 | 第118-120页 |
·“功夫形象”符号意义的任意性和可变性 | 第120-121页 |
·传播意义 | 第121-126页 |
·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文化的传播效果 | 第121-122页 |
·传播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 第122-126页 |
结语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附录 A:好莱坞 1970-2011 年制作发行的由华人参演的功夫电影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