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纹枯病接种鉴定体系新探索及抗病新种质YSBR1抗性分析

符号说明第1-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50页
 第一章 水稻抗纹枯病接种鉴定方法(体系)的研究进展第16-31页
   ·纹枯病病原菌发现、分类及其为害第16-20页
     ·纹枯病病原菌的发现、分类第16页
     ·纹枯病病原菌在水稻上的为害特点第16-18页
     ·纹枯病病原菌致病机理第18-20页
    1)胞壁降解酶的致病机理第18-19页
    2)毒素的致病机理第19-20页
     ·纹枯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生危害不断加重的原因第20页
   ·水稻纹枯病的接种鉴定体系(方法)研究第20-25页
     ·田间条件下接种鉴定方法第21-23页
     ·受控条件下接种鉴定方法第23-25页
     ·离体接种鉴定方法第25页
   ·参考文献第25-31页
 第二章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遗传及其QTL定位研究进展第31-50页
   ·采用经典遗传学的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研究第31-32页
   ·基于分子标记的水稻抗纹枯病QTL定位研究第32-46页
     ·分子标记的兴起及其类型第32页
     ·分子标记定位QTL的原理及方法第32-34页
     ·基于分子标记的水稻抗纹枯病QTL的定位的发展历程第34-39页
     ·水稻纹枯病抗性QTL定位的验证以及成功实例第39-40页
     ·不同研究者有关水稻纹枯病抗性QTL的汇总第40页
     ·不同染色体上水稻纹枯病抗性QTL的整合第40页
     ·水稻纹枯病抗性QTL的精细定位研究进展第40-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50-122页
 第三章 水稻纹枯病接种鉴定体系的新探索第50-82页
  (一) 水稻苗期接种鉴定体系的建立第50-61页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试验材料第50页
     ·试验设计第50-52页
     ·大田成株期验证试验第52-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纹枯病菌入侵和发病最适宜相对湿度第53页
     ·水稻苗期对纹枯病抗性的鉴定第53-54页
     ·不同苗龄的稻苗接种后病情发展的差异第54-55页
     ·大田成株期接种验证试验第55-56页
   ·小结与讨论第56-60页
     ·建立水稻抗纹枯病苗期快速鉴定技术体系的意义第56-57页
     ·关于水稻纹枯病苗期接种鉴定技术的局限性第57-58页
     ·对水稻纹枯病苗期接种鉴定主要技术环节的认识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1页
  (二) 水稻成株期接种鉴定方法的发展第61-70页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试验材料第61-62页
     ·试验设计第62页
     ·统计分析第62-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66页
     ·分蘖末期不同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第63-64页
     ·小孕穗期不同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表现第64-66页
     ·抽穗后30 d不同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第66页
   ·小结与讨论第66-68页
     ·以病斑长度为调查指标的适用范围第67-68页
     ·田间2种不同成株期(小孕穗期、分蘖末期)接种的小区抽穗后30 d结果比校第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三) 水稻抽穗后30 d病级调查标准的探索第70-82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试验材料第71页
     ·试验设计和方法第71-72页
     ·统计分析第72页
   ·结果与分析第72-77页
     ·Rush调查标准与叶鞘位调查标准的差异分析第72页
     ·Rush调查标准及叶鞘位调查标准的相关性分析第72-74页
     ·相对病级调查标准区分品种抗性差异的能力第74-75页
     ·相对病级调查标准区分品种抗性差异的合理性第75-77页
   ·小结与讨论第77-79页
     ·叶鞘位调查标准是一个相对客观且高效的指标第77-78页
     ·小孕穗期接种需要采取合适的调查标准,其适用范围目前有限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第四章 水稻抗病新种质YSBR1的纹枯病抗性QTL定位第82-102页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植物材料第82-83页
     ·田间设计第83页
     ·纹枯病接种和病级调查第83页
     ·农艺性状调查第83-84页
     ·分子标记的发展第84页
     ·数据分析第84页
   ·结果与分析第84-96页
     ·亲本及F_2CP群体纹枯病抗性表现第84-85页
     ·亲本及F_2CP群体农艺性状表现第85页
     ·连锁图谱的构建第85页
     ·F_2CP抗纹枯病QTL定位第85-90页
     ·农艺性状QTL定位第90-94页
     ·水稻纹枯病病级与农艺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及QTL区间比较第94-96页
   ·小结与讨论第96-100页
     ·抗纹枯病QTL定位结果与前人比较第96-97页
     ·抗性基因与农艺性状基因的关系第97页
     ·不同隔离行对纹枯病发病的影响第97-98页
     ·关于大效应QTL的检测和进一步研究工作第98-99页
     ·YSBR1中抗纹枯病QTL的育种利用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五章 水稻抗病新种质YSBRl的基因芯片表达分析及其与QTL定位结果的整合第102-122页
   ·材料与方法第102-105页
     ·水稻材料第102页
     ·试验方法第102-105页
    1)水稻材料的栽培管理、选择第102-103页
    2)纹枯病病原菌菌株的培养第103页
    3)试验设计第103-104页
    4)水稻组织材料的采集处理第104页
    5)组织材料的总RNA的提取和纯化第104页
    6)芯片杂交数据的获取和数据分析方法第104-105页
    7)芯片杂交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第105页
     ·数据分析软件及生物信息学注释工具第105页
   ·结果与分析第105-117页
     ·抗感材料在接种后短期内的病情差异分析第105-106页
     ·接种后10h样品的侵染垫观察第106-108页
     ·芯片试验质量分析第108-110页
    1)不同生物学重复间的相关系数第108页
    2)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第108-110页
     ·水稻全基因组差异表达的基因数第110-112页
    1)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110-111页
    2)部分差异基因的Quantitative PCR验证第111页
    3)差异表达基因在品种间的相似性及YSBR1中特异差异表达基因第111-112页
    4)特异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和GO功能分析第112页
     ·YSBR1中特异差异表达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及主效QTL定位区间整合第112-117页
    1)YSBR1中的特异差异表达基因在水稻染色体分布第112-114页
    2)落入YSBR1中已检测到的QTL区间的差异基因数第114-115页
    3)主效QTL(qSB-2~Y)初步定位区间的特异差异表达基因第115页
    4)主效QTL(qSB-12~Y)初步定位区间的特异差异表达基因第115-117页
   ·小结与讨论第117-119页
     ·基因芯片的可靠性取决于样品的一致性第117页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标准放宽的比较和影响第117-118页
     ·如何尽快确认已定位的主效QTL的可能候选基因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2页
附录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蓠对N、P和重金属Cd2+、Cr6+、Cu2+、Ni2+污染的去除效应及其生理生化响应
下一篇:水稻镉胁迫响应差异机理和调控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