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近海富营养化与重金属污染 | 第11-12页 |
·大型海藻对N、P吸收和富营养化环境修复的研究 | 第12-15页 |
·藻类对重金属污染修复及其生理生化响应研究 | 第15-21页 |
·江蓠的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 第21页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页 |
第二章 江蓠对氮、磷的吸收效应 | 第32-49页 |
引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江蓠适宜的培养密度 | 第34-35页 |
·江蓠对不同N、P营养盐浓度的短期和长期吸收速率及吸收效率 | 第35-37页 |
·江蓠对不同N、P比营养盐的短期和长期吸收速率 | 第37-39页 |
·江蓠对不同N形态组合营养盐的短期和长期吸收速率 | 第39-42页 |
·不同N形态组合对江蓠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第三章 不同N、P条件对江蓠生长和生理生化影响研究 | 第49-77页 |
引言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5页 |
·不同N、P营养盐浓度对江蓠生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N、P营养盐比例对江蓠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不同N营养盐形态组合对江蓠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N、P营养盐浓度对江蓠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N、P营养盐比例对江蓠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N营养盐形态组合对江蓠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N、P浓度环境对江蓠生化组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N、P浓度环境对江蓠抗氧化防御系统指标的影响 | 第58-61页 |
·2种江蓠对水体N、P浓度变化的抗氧化生理响应 | 第61-62页 |
·N、P浓度环境对江蓠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62-65页 |
·讨论 | 第65-70页 |
·结论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第四章 江蓠对水体Cd~(2+)、Cr~(6+)、Cu~(2+)、Ni~(2+)的去除和积累效应 | 第77-91页 |
引言 | 第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江蓠对水体中Cd~(2+)、Cr~(6+)、Cu~(2+)、Ni~(2+)的去除率 | 第79-80页 |
·江蓠对水体中Cd~(2+)、Cr~(6+)、Cu~(2+)、Ni~(2+)的去除效率 | 第80-81页 |
·江蓠对水体中Cd~(2+)、Cr~(6+)、Cu~(2+)、Ni~(2+)的去除速率 | 第81-82页 |
·江蓠对水体Cd~(2+)、Cr~(6+)、Cu~(2+)、Ni~(2+)的体外吸附量和体内积累量 | 第82-83页 |
·江蓠红外光谱 | 第83-85页 |
·讨论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五章 江蓠对Cd~(2+)、Cr~(6+)、Cu~(2+)、Ni~(2+)的生理响应及其在不同磷浓度条件下的生长及其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 第91-131页 |
引言 | 第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3-121页 |
·重金属离子浓度胁迫对江蓠外观形态的影响 | 第93页 |
·重金属离子在江蓠细胞器的分布和积累量 | 第93页 |
·重金属离子浓度胁迫对江蓠细胞叶绿体元素成分的影响 | 第93-101页 |
·重金属离子浓度胁迫对江蓠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重金属离子浓度胁迫对江蓠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重金属离子浓度对江蓠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105页 |
·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胁迫对江蓠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不同磷浓度条件下的重金属离子胁迫对江蓠生长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不同磷浓度条件下的4种重金属离子胁迫对江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114-121页 |
·讨论 | 第121-126页 |
·结论 | 第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第六章 菊花江蓠和龙须菜对Cu~(2+)的生理响应比较研究 | 第131-148页 |
引言 | 第1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1-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41页 |
·对生长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细胞壁多糖含量 | 第133页 |
·细胞内、外及细胞器中的Cu~(2+)累积量 | 第133-135页 |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对江蓠ROS、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性和电解质外渗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讨论 | 第141-143页 |
·结论 | 第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8页 |
全文结论 | 第148-150页 |
附录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