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响因子分级和居民地指数密度的人口数据空间化--以梅江流域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9-11页 |
·人口的空间分布 | 第9-10页 |
·人口数据空间化 | 第10-11页 |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简单的人口统计数据栅格化 | 第11-12页 |
·遥感光谱与人口关系的方法 | 第12页 |
·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估算人口 | 第12-13页 |
·基于遥感与 GIS 融合地表因子建模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20页 |
3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第20-25页 |
·数据准备与数据来源 | 第20-23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23-25页 |
4 人口分布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25-30页 |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子分析 | 第25页 |
·人口分布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25-30页 |
·人口分布与居民点分布的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人口分布、居民点分布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人口分布、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人口分布、居民点分布与公路的相关分析 | 第28页 |
·人口分布、居民点分布与河流的相关分析 | 第28-30页 |
5 人口数据空间化过程 | 第30-57页 |
·主因子分级 | 第31-36页 |
·地形因子分级 | 第31-32页 |
·海拔高度的分级 | 第31页 |
·坡度的分级 | 第31页 |
·坡向的分级 | 第31-32页 |
·公路分级 | 第32-34页 |
·河流分级 | 第34-36页 |
·第一等级河流 | 第34页 |
·第二等级河流 | 第34页 |
·第三等级河流 | 第34页 |
·第四等级河流 | 第34-36页 |
·各因子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36-44页 |
·居民地指数与居民地指数密度的引入 | 第36页 |
·子因子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36-41页 |
·计算公式确定 | 第36-37页 |
·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37页 |
·各类公路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37页 |
·各级河流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37-41页 |
·主因子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41-44页 |
·计算公式的确定 | 第41页 |
·地形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41-43页 |
·公路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43页 |
·河流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43-44页 |
·居民点对人口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44-48页 |
·居民点面积的确定 | 第44-46页 |
·城镇居民点面积 | 第45页 |
·农村居民点与远离居民点区域面积 | 第45页 |
·居民点面积方案 | 第45-46页 |
·居民点对人口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 | 第46-48页 |
·城镇居民点人口权值的确定 | 第46页 |
·农村居民点与远离居民点区域人口权值的确定 | 第46-47页 |
·居民点人口权值方案的确定 | 第47-48页 |
·各因子居民点权值与居民点人口权值的融合 | 第48-52页 |
·单因子人口权值的确定 | 第48-50页 |
·多因子人口权值的确定 | 第50-52页 |
·梅江流域人口密度图的生成 | 第52-54页 |
·人口密度计算公式 | 第52页 |
·人口密度图生成的技术方法 | 第52-54页 |
·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模拟结果验证 | 第54-55页 |
·各因子等级区域的人口 | 第55-5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一) | 第63-64页 |
附录(二)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
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