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口学论文--人口地理学论文

基于影响因子分级和居民地指数密度的人口数据空间化--以梅江流域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绪论第9-18页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9-11页
     ·人口的空间分布第9-10页
     ·人口数据空间化第10-11页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进展第11-14页
     ·简单的人口统计数据栅格化第11-12页
     ·遥感光谱与人口关系的方法第12页
     ·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估算人口第12-13页
     ·基于遥感与 GIS 融合地表因子建模方法第13-14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8页
     ·研究方法第14-17页
     ·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8-20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18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18-20页
3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第20-25页
   ·数据准备与数据来源第20-23页
   ·数据预处理第23-25页
4 人口分布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第25-30页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子分析第25页
   ·人口分布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第25-30页
     ·人口分布与居民点分布的相关分析第25-26页
     ·人口分布、居民点分布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分析第26-27页
     ·人口分布、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分析第27-28页
     ·人口分布、居民点分布与公路的相关分析第28页
     ·人口分布、居民点分布与河流的相关分析第28-30页
5 人口数据空间化过程第30-57页
   ·主因子分级第31-36页
     ·地形因子分级第31-32页
       ·海拔高度的分级第31页
       ·坡度的分级第31页
       ·坡向的分级第31-32页
     ·公路分级第32-34页
     ·河流分级第34-36页
       ·第一等级河流第34页
       ·第二等级河流第34页
       ·第三等级河流第34页
       ·第四等级河流第34-36页
   ·各因子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36-44页
     ·居民地指数与居民地指数密度的引入第36页
     ·子因子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36-41页
       ·计算公式确定第36-37页
       ·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37页
       ·各类公路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37页
       ·各级河流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37-41页
     ·主因子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41-44页
       ·计算公式的确定第41页
       ·地形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41-43页
       ·公路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43页
       ·河流对居民点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43-44页
   ·居民点对人口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44-48页
     ·居民点面积的确定第44-46页
       ·城镇居民点面积第45页
       ·农村居民点与远离居民点区域面积第45页
       ·居民点面积方案第45-46页
     ·居民点对人口分布影响权值的确定第46-48页
       ·城镇居民点人口权值的确定第46页
       ·农村居民点与远离居民点区域人口权值的确定第46-47页
       ·居民点人口权值方案的确定第47-48页
   ·各因子居民点权值与居民点人口权值的融合第48-52页
     ·单因子人口权值的确定第48-50页
     ·多因子人口权值的确定第50-52页
   ·梅江流域人口密度图的生成第52-54页
     ·人口密度计算公式第52页
     ·人口密度图生成的技术方法第52-54页
   ·结果分析第54-57页
     ·模拟结果验证第54-55页
     ·各因子等级区域的人口第55-57页
6 结论与讨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一)第63-64页
附录(二)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6页
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视域中人的幸福问题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
下一篇: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江西赣州市市区高中生物教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