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治”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8页 |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三、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 第9页 |
|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儒家“礼治”思想产生的基础 | 第10-17页 |
| 第一节 儒家“礼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0-13页 |
| 一、“礼治”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 第10页 |
| 二、“礼治”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10-11页 |
| 三、“礼治”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 一、人性论 | 第13-14页 |
| 二、宗法伦理观念 | 第14-16页 |
| 三、贤人治国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儒家“礼治”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 第17-26页 |
| 第一节 儒家“礼治”思想的内容 | 第17-20页 |
| 一、“仁政” | 第17-18页 |
| 二、“德政” | 第18-19页 |
| 三、“中和” | 第19页 |
| 四、“义利” | 第19页 |
| 五、“诚信”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儒家“礼治”的特征 | 第20-26页 |
| 一、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 第20-21页 |
| 二、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 | 第21-22页 |
| 三、组织和管理社会生活 | 第22-23页 |
| 四、国家的治国方略 | 第23-24页 |
| 五、政治价值取向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6-39页 |
| 第一节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第26-29页 |
| 一、有利于缓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 第26-27页 |
| 二、有利于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 第27页 |
| 三、有利于协调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第27-28页 |
| 四、有利于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 第29-30页 |
|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 第30-31页 |
|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第31页 |
| 第三节 问题出现的原因 | 第31-39页 |
| 一、个人观念和修养的差异 | 第31-33页 |
| 二、生活中权、利失衡和道德缺失 | 第33-36页 |
| 三、生产中违背自然规律 | 第36-37页 |
| 四、社会发展中有效约束不够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 第39-49页 |
| 第一节 “礼治”思想对调和人际关系的价值 | 第39-41页 |
| 一、“和为贵”与人际关系 | 第39页 |
| 二、“为人有义”与人际之间的冲突 | 第39-40页 |
| 三、“以信待人”与个人间信任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礼治”思想对调整社会关系的意义 | 第41-45页 |
| 一、“和而不同”与社会内部和谐 | 第41-42页 |
| 二、“为政以德”与社会管理观念 | 第42-44页 |
| 三、“施行仁政”与社会管理方式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礼治”思想对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作用 | 第45-49页 |
| 一、“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和谐 | 第45-46页 |
| 二、“施行仁政”与人和自然和谐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