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一、 WTO 受理的贸易救济类争议概况 | 第17页 |
二、 中国接受和实施贸易救济调查的概况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国内产业问题概述 | 第23-51页 |
第一节 经济学上的产业概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GATT 时期有关协定对国内产业的规定及相关案件 | 第24-35页 |
一、 GATT 时期有关协定对国内产业的规定 | 第24-25页 |
二、 GATT 时期有关国内产业的案件 | 第25-35页 |
第三节 WTO 有关协定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 | 第35-43页 |
一、 国内产业定义条款的基本内容 | 第35-36页 |
二、 国内产业定义条款的法律性质 | 第36-37页 |
三、 国内产业两种定义方式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四、 “关联”生产者和兼具进口商身份的生产者例外 | 第38-43页 |
五、 区域产业例外 | 第43页 |
第四节 WTO 主要成员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 | 第43-49页 |
一、 美国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 | 第43-46页 |
二、 欧盟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国内产业与贸易救济调查的发起 | 第51-91页 |
第一节 同类产品的界定 | 第51-57页 |
一、 同类产品的含义 | 第51-54页 |
二、 同类产品的界定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 第54-57页 |
第二节 生产者的含义 | 第57-70页 |
一、 生产者的一般意义 | 第57页 |
二、 DSB 案件中有关生产者认定的特殊问题 | 第57-68页 |
三、 对“生产者”含义的总结与思考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国内产业范围的确定 | 第70-84页 |
一、 “主要部分”的含义 | 第70-78页 |
二、 “主要部分”生产者的选择 | 第78-84页 |
第四节 申请贸易救济调查的资格 | 第84-88页 |
一、 行业协会代表国内产业提出调查申请的资格问题 | 第84-87页 |
二、 申请的支持率问题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四章 国内产业与贸易救济调查中损害的确定 | 第91-121页 |
第一节 损害确定概述 | 第91-95页 |
一、 损害确定概述 | 第91-92页 |
二、 损害确定与调查期间 | 第92-95页 |
第二节 国内产业与损害确定的对象 | 第95-111页 |
一、 不同组别数据的选择性使用 | 第96-102页 |
二、 选择性市场分析 | 第102-111页 |
第三节 国内产业与损害确定中抽样的使用 | 第111-119页 |
一、 在损害确定中进行抽样的合法性 | 第111-114页 |
二、 在损害确定中抽样方式的恰当性 | 第114-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我国贸易救济调查中的国内产业问题 | 第121-146页 |
第一节 我国贸易救济的法律及实践概述 | 第121-123页 |
一、 我国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 第121-122页 |
二、 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概况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我国有关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 | 第123-132页 |
一、 我国入世之前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 | 第123-124页 |
二、 我国入世之前对国内产业问题的实践 | 第124-126页 |
三、 我国入世之后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 | 第126-130页 |
四、 我国入世之后对国内产业问题的实践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我国在 DSB 被诉案件中涉及的国内产业问题 | 第132-144页 |
一、 白羽肉鸡案 | 第132-139页 |
二、 汽车案 | 第139-143页 |
三、 案件反思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
后记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