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1章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制度概述 | 第14-21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概念 | 第14-15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特征 | 第15-19页 |
·保护的合法权益是公民的知情权 | 第15-16页 |
·诉讼对象是“政府信息公开”这个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 | 第16-17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在审理方式上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 第17-18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具有双重诉讼利益 | 第18-19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制度定位 | 第19-21页 |
·具有权利救济制度的属性 | 第19页 |
·具有公法制度的属性 | 第19-20页 |
·具有宪政制度的属性 | 第20-21页 |
第2章 中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制度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21-32页 |
·受案范围方面 | 第21-24页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21-22页 |
·域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具体分析 | 第22-23页 |
·中外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分析比较及启示 | 第23-24页 |
·原告资格方面 | 第24-28页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24-25页 |
·域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具体分析 | 第25-27页 |
·中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分析比较及启示 | 第27-28页 |
·审理方式方面 | 第28-32页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审理方式 | 第28-29页 |
·域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审理方式的具体分析 | 第29-30页 |
·中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审理方式的分析比较及启示 | 第30-32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缺陷分析 | 第32-41页 |
·基础薄弱,衔接断层 | 第32-35页 |
·理论基础薄弱 | 第32-34页 |
·法律衔接断层 | 第34-35页 |
·受案范围过窄 | 第35-36页 |
·原告资格认定存在瑕疵 | 第36-37页 |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诉讼的原告资格瑕疵 | 第36-37页 |
·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诉讼的原告资格缺陷 | 第37页 |
·举证责任分配存在缺陷 | 第37-39页 |
·证明责任分配现状 | 第38页 |
·证明责任分配缺陷 | 第38-39页 |
·审理方式缺陷 | 第39-41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思考 | 第41-54页 |
·法律渊源体系的革新 | 第41-43页 |
·明确知情权在我国宪法中的地位 | 第42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应当以法律形式出现 | 第42-43页 |
·受案范围的完善 | 第43-46页 |
·适当扩大受案范围 | 第44-45页 |
·确立反信息公开诉讼 | 第45-46页 |
·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改进 | 第46-48页 |
·确立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中原告的特殊类型 | 第46-47页 |
·减少对原告资格的限制 | 第47-48页 |
·证据规则的修正 | 第48-50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 第48-49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中原告提供证据的行为 | 第49-50页 |
·审判模式的创制 | 第50-54页 |
·确立不公开单方审查 | 第51-52页 |
·适用简易程序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