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带转换层的竖向不规则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与现状 | 第20-24页 |
·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0页 |
·基于承载力-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0-21页 |
·基于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1页 |
·基于损伤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1-22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2-24页 |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国外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国内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本文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强震下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累积滞回耗能分布研究 | 第30-62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结构抗震能量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能量反应方程的建立与滞回耗能的计算 | 第31-34页 |
·能量分析方法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4页 |
·累积滞回耗能与结构损伤破坏之间关系的试验研究 | 第34-37页 |
·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工程概况 | 第37-39页 |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9-45页 |
·材料本构模型 | 第39-41页 |
·单元类型 | 第41-43页 |
·阻尼类型选取 | 第43-44页 |
·数值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44-45页 |
·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45-52页 |
·地震记录选取 | 第45-48页 |
·结构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48-51页 |
·地震动频谱分析 | 第51-52页 |
·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滞回耗能分布研究 | 第52-59页 |
·滞回耗能沿结构楼层分布 | 第52-54页 |
·梁滞回耗能沿结构楼层分布 | 第54-55页 |
·柱滞回耗能沿结构楼层分布 | 第55-57页 |
·构件弹塑性变形沿结构楼层分布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三章 地震易损性分析中地震动强度参数选取研究 | 第62-84页 |
·引言 | 第62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与相关性分析 | 第62-68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选取指标 | 第68-70页 |
·相关性 | 第69页 |
·有效性 | 第69页 |
·实用性 | 第69页 |
·效益性 | 第69-70页 |
·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数值分析模型 | 第70-79页 |
·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 SeismoStruct 简介 | 第70-71页 |
·数值分析中采用的本构模型 | 第71-74页 |
·数值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74-77页 |
·两个有限元分析软件结果对比与校准 | 第77-79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选取分析 | 第79-82页 |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79-80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选取指标分析 | 第80-82页 |
·综合选取地震动强度参数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基于变形的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研究 | 第84-121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 | 第85-87页 |
·地震易损性曲面中两个地震动强度参数选取 | 第87-88页 |
·基于变形的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的建立 | 第88-90页 |
·地震易损性曲面概率模型 | 第88页 |
·基于变形的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基本步骤 | 第88-90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与结构地震需求参数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90-92页 |
·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基于变形的地震易损性评估 | 第92-99页 |
·与震级 M 相关的地震易损性曲面 | 第92-96页 |
·与震中距 R 相关的地震易损性曲面 | 第96-99页 |
·地震易损性曲面与曲线的评估结果对比 | 第99-119页 |
·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建立 | 第99-100页 |
·与震级 M 相关的地震易损性曲面与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100-110页 |
·与震中距 R 相关的地震易损性曲面与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110-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基于累积滞回耗能的构件损伤模型修正与校验 | 第121-143页 |
·引言 | 第121-122页 |
·构件损伤模型研究与选定 | 第122-128页 |
·单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 第122-126页 |
·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 第126-127页 |
·钢管混凝土柱损伤模型选取研究 | 第127-128页 |
·钢管混凝土柱地震损伤模型修正与校验 | 第128-135页 |
·钢管混凝土柱损伤破坏状态定义 | 第128-130页 |
·Kratzig 损伤模型修正与校验 | 第130-135页 |
·型钢混凝土梁地震损伤研究 | 第135-141页 |
·梁柱损伤比的定义 | 第135-136页 |
·型钢混凝土梁损伤破坏状态定义 | 第136-138页 |
·型钢混凝土梁损伤破坏评估的验证 | 第138-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六章 基于结构整体损伤的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研究 | 第143-166页 |
·引言 | 第143页 |
·结构楼层与整体损伤评估方法研究 | 第143-146页 |
·整体法评估结构地震损伤破坏 | 第144页 |
·加权组合法评估结构地震损伤破坏 | 第144-146页 |
·结构楼层与整体的地震损伤破坏等级定义 | 第146页 |
·结构楼层地震损伤破坏研究 | 第146-149页 |
·结构整体地震损伤破坏研究 | 第149-150页 |
·基于损伤的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步骤 | 第150-152页 |
·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基于损伤的地震易损性评估 | 第152-161页 |
·累积滞回耗能最大楼层的损伤指数计算 | 第152-153页 |
·结构整体的损伤指数计算 | 第153-154页 |
·基于结构整体损伤指数的地震易损性曲面建立 | 第154-161页 |
·选取不同性能指标抗震评估结果差异分析 | 第161-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第七章 基于变形和损伤的双系统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 | 第166-177页 |
·引言 | 第166页 |
·基于变形和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分析步骤 | 第166-168页 |
·基于变形和损伤的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168-175页 |
·结构整体层次地震易损性评估 | 第168-172页 |
·结构构件层次的损伤评估 | 第172-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7-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5-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附件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