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死缓制度概述 | 第12-27页 |
(一) 死缓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4页 |
1. 死缓制度的概念 | 第12页 |
2. 死缓制度的特征 | 第12-14页 |
(二) 死缓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14-25页 |
1. 古代死缓思想的渊源:明德慎刑 | 第14-17页 |
2. 古代死缓制度的渊源:留养和存留养亲 | 第17-19页 |
3. 近代根据地时期死缓制度的发展 | 第19页 |
4. 现当代死缓制度的演变 | 第19-23页 |
5. 我国古今死缓制度的差异 | 第23-25页 |
(三) 死缓制度的价值 | 第25-27页 |
1. 死缓制度体现了我国的本土优秀文化思想 | 第25页 |
2. 死缓制度顺应了世界刑罚轻刑化的潮流 | 第25-26页 |
3. 死缓制度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 | 第26-27页 |
二、死缓的适用和执行 | 第27-36页 |
(一) 死缓的适用和执行的前提条件:死刑存在的合理依据 | 第27-29页 |
(二) 死缓的适用 | 第29-32页 |
1. 死缓适用的例外情形 | 第29-31页 |
2. 死缓适用的条件 | 第31-32页 |
(三) 死缓的执行 | 第32-36页 |
三、死缓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 第36-49页 |
(一)死缓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36-41页 |
1. 名不符实 | 第36-37页 |
2. 死缓概念用语逻辑矛盾 | 第37-38页 |
3. 死缓制度在我国刑法中没有合适的地位 | 第38页 |
4. 死缓变更的条件极为苛刻 | 第38-40页 |
5. 死缓考验期内过失犯罪的立法缺陷 | 第40页 |
6. 考验期内立功制度的立法缺失 | 第40页 |
7. 考验期满后才确定行为人有重大立功的立法缺失 | 第40-41页 |
(二) 死缓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41-49页 |
1. 科学界定死缓制度的名称 | 第41-42页 |
2. 设立死缓为死刑执行的必经程序 | 第42-45页 |
3. 确立死缓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 | 第45-46页 |
4. 科学设定死缓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 | 第46-47页 |
5. 因过失犯罪而延长死缓考验期 | 第47-48页 |
6. 区别对待死缓犯在考验期内的立功表现 | 第48页 |
7. 科学对待考验期满后才确定的死缓犯的立功表现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