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九孔鲍简介 | 第11页 |
·九孔鲍国内养殖现状 | 第11-12页 |
·九孔鲍国内外遗传育种现状 | 第12-16页 |
·杂交育种研究 | 第12-14页 |
·选择育种研究 | 第14页 |
·遗传参数估计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九孔鲍选择群体 F1 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估计 | 第19-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亲本来源 | 第19页 |
·实验设计 | 第19页 |
·催产与授精 | 第19页 |
·受精率,变态率,附着率测定 | 第19-20页 |
·存活率测定 | 第20页 |
·壳长指标的测量 | 第20页 |
·遗传参数计算 | 第2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页 |
·结果 | 第20-23页 |
·基础群体壳长频数分布 | 第20-21页 |
·选择组的卵径大小 | 第21页 |
·选择组的受精率 | 第21页 |
·选择组的幼体附着率与变态率 | 第21-22页 |
·选择组的幼体存活率 | 第22页 |
·九孔鲍选择组生长比较 | 第22-23页 |
·九孔鲍群体选育遗传参数计算 | 第23页 |
·讨论 | 第23-25页 |
3 九孔鲍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杂交一代杂种优势研究 | 第25-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亲本来源 | 第25页 |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催产与授精 | 第25页 |
·受精率,变态率,附着率测定 | 第25页 |
·累积存活率计算 | 第25-26页 |
·生长性状测量 | 第26页 |
·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 H 的计算 | 第26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卵径大小 | 第26页 |
·受精率,附着率,变态率 | 第26-27页 |
·F1 代的幼鲍存活率 | 第27-28页 |
·F1 代幼鲍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 第28-31页 |
·F1 代幼鲍双亲杂种优势的计算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4页 |
·两群体的遗传差异评估 | 第31-32页 |
·杂交对不同群体的影响 | 第32-34页 |
4 九孔鲍幼鲍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第34-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4页 |
·统计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 第35页 |
·九孔鲍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方差组分 | 第35-36页 |
·生长性状间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 | 第36页 |
·九孔鲍家系主要生长性状的估计育种值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5 九孔鲍幼鲍抗低盐性状遗传评估 | 第40-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0页 |
·统计分析模型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 第41-42页 |
·低盐度预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九孔鲍家系的平均存活率 | 第43页 |
·耐低盐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43-44页 |
·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6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