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言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二、 实证研究法 | 第17页 |
三、 一般与特殊结合法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主要理论工具 | 第18-23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 | 第18-20页 |
二、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0-21页 |
三、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服务型政府信息公开现状 | 第23-40页 |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内涵 | 第23-25页 |
一、 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要求通达民意与民情 | 第23页 |
二、 服务型政府的流程应该通告民众与社会 | 第23-24页 |
三、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民众认同与支持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与成效 | 第25-29页 |
一、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二、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成效概览 | 第27-29页 |
第三节 苏州市政府信息公开概述 | 第29-35页 |
一、 苏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历程 | 第29-30页 |
二、 苏州市政府信息公开的流程 | 第30-35页 |
第四节 苏州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存在问题 | 第35-40页 |
一、 认知意识不成熟 | 第35-36页 |
二、 范围界定不明晰 | 第36-37页 |
三、 沟通渠道不畅通 | 第37-38页 |
四、 监督机制不完备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0-47页 |
第一节 政府角色存在障碍:主导性过强导致公开义务缺失 | 第40-42页 |
一、 “保密文化”传统的扶持 | 第40-41页 |
二、 “官本位”惯性的使然 | 第41-42页 |
三、 “自利考虑”对公开必要性的否定 | 第42页 |
第二节 部分公众主体意识不彰:公民权利在现实中尚未全面到位 | 第42-45页 |
一、 公民主人翁角色缺乏制度的张力 | 第43页 |
二、 公民权利意识缺乏政务公开的彰显 | 第43-44页 |
三、 公民社会稚嫩导致政民对话式微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制度保障不足: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供给缺失 | 第45-47页 |
一、 立法机制不完善 | 第45页 |
二、 执行管理缺位 | 第45-46页 |
三、 监督救济不足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完善路径 | 第47-64页 |
第一节 以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提高信息公开水平 | 第47-50页 |
一、 转变政府执政理念 | 第47-48页 |
二、 维护公民权利实现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信息公开内容 | 第50-53页 |
一、 健全信息公开法律体系 | 第50-52页 |
二、 合理界定信息公开范围 | 第52页 |
三、 逐渐扩充信息公开内容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拓宽公民信息渠道,建立政民互动机制 | 第53-57页 |
一、 依靠先进技术,开拓信息公开新渠道 | 第53-56页 |
二、 培育公民社会,构建政民互动新机制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健全监督体系配套,打造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模式 | 第57-64页 |
一、 建立评估体系 | 第57-60页 |
二、 引入问责制 | 第60-61页 |
三、 加强社会监督 | 第61-64页 |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