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纳如松多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隐爆角砾岩型矿床 | 第13-14页 |
·冈底斯北侧银铅锌矿化带研究现状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论文工作情况 | 第15-16页 |
·室内实验方法介绍 | 第16-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7页 |
·区域地层 | 第20-21页 |
·区域岩浆岩 | 第21-23页 |
·区域构造 | 第23-26页 |
·区域矿产 | 第26-27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27-42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7-30页 |
·矿区地层特征 | 第27-28页 |
·矿区构造特征 | 第28-29页 |
·矿区岩浆岩 | 第29-30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0-42页 |
·隐爆角砾岩型矿体 | 第30-37页 |
·Ⅲ号矿区矽卡岩型铅锌矿体 | 第37-39页 |
·不整合面上的蚀变岩型矿体 | 第39-40页 |
·扎扎龙脉型矿体 | 第40-42页 |
第4章 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69页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50页 |
·岩体形成时代 | 第50-62页 |
·锆石群型特征 | 第62-64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4-67页 |
·Pb 同位素 | 第64-65页 |
·锆石原位 Lu-Hf 同位素 | 第65-67页 |
·岩浆源区与成岩机制探讨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69-75页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第69-70页 |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70-72页 |
·流体包裹体成份 | 第72页 |
·成矿流体性质 | 第72-75页 |
第6章 成因矿物学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75-108页 |
·成因矿物学特征 | 第75-92页 |
·方铅矿(热电性标型、成分标型) | 第75-81页 |
·绿泥石 | 第81-85页 |
·碳酸盐矿物 | 第85-87页 |
·绢云母 | 第87-92页 |
·小结 | 第92页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92-103页 |
·H-O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2-94页 |
·C-O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94-96页 |
·S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6-101页 |
·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1-103页 |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第103页 |
·成矿时代 | 第103-108页 |
第7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机制探讨 | 第108-113页 |
·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与矽卡岩型矿体的关系 | 第108-109页 |
·成矿控制因素 | 第109-110页 |
·地层控矿 | 第109页 |
·岩浆控矿 | 第109页 |
·构造控矿 | 第109-110页 |
·成矿流体的源-运-储系统 | 第110-111页 |
·成矿驱动机制与矿床成因模型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
个人简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