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20页 |
·世界隐尾蠊研究概况 | 第11-20页 |
·我国隐尾蠊研究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5页 |
·材料 | 第23-27页 |
·标本来源及保存 | 第23-2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试剂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8-35页 |
·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PCR扩增 | 第29-31页 |
·胶回收、克隆及测序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33-34页 |
·形态特征观察、解剖及拍照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59页 |
·目的基因PCR扩增、电泳检测及菌检 | 第35页 |
·序列组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54页 |
·单基因12S 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8页 |
·单基因16S 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8-42页 |
·单基因COⅡ基因的碱基组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45页 |
·联合基因12SrRNA和16S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8页 |
·联合基因12SrRNA、16S rRNA、COⅡ基因的碱基组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48-52页 |
·隐尾蠊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52-54页 |
·古北、东洋区与新北区隐尾蠊分化时间估计 | 第54-56页 |
·种类描记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59页 |
·讨论 | 第59-63页 |
·隐尾蠊遗传距离分析 | 第59-60页 |
·外群、分析方法、分子标记与隐尾蠊系统发育树的关系 | 第60-61页 |
·系统发育树支持率问题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