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 群众和群众路线 | 第12-13页 |
2. 公民参与 | 第13-14页 |
3. 公共政策模式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基本框架 | 第1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二、政策模式变迁:从群众路线到公民参与 | 第20-36页 |
(一) 群众路线政策模式:理想状态 | 第20-25页 |
1. 群众路线政策模式的应然状态 | 第20-21页 |
2. 群众路线政策模式的来由 | 第21-24页 |
3. 权威下移与民意获取 | 第24-25页 |
(二) 群众路线在政策过程实然形态:政治动员模式 | 第25-33页 |
1. 政治动员模式内涵 | 第26-27页 |
2. 政治动员模式的政策环境 | 第27-30页 |
3. 政治动员模式下的政策过程 | 第30-32页 |
4. 政治动员政策模式要素 | 第32-33页 |
(三) 政策模式的转变:从群众路线到公民参与 | 第33-36页 |
1. 公民参与政策模式的形成 | 第33-34页 |
2. 两种政策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三、政策模式变迁的动因与机制分析 | 第36-42页 |
(一) 政策模式转变的社会条件 | 第36-38页 |
1. 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 第36-37页 |
2. 公民社会兴起 | 第37页 |
3. 新启蒙运动 | 第37-38页 |
(二) 政策模式的理念与机制转变 | 第38-40页 |
1. 个人的主体地位 | 第38-39页 |
2. 公民本位 | 第39页 |
3. 动员机制的衰竭 | 第39-40页 |
(三) 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 第40-42页 |
1. 利益表达 | 第40页 |
2. 利益综合 | 第40-41页 |
3. 议程设定 | 第41页 |
4. 政策合法化 | 第41-42页 |
四、政策模式变迁的影响 | 第42-48页 |
(一) 政策模式体系:从革命到常态 | 第42-43页 |
1. 政策主体变迁:从政党到政府 | 第42页 |
2. 政策支持主体:从群众到公民 | 第42-43页 |
3. 政策动力的变迁:从决策者主导到民意优先 | 第43页 |
(二) 政策执行:从政治化到技术理性 | 第43-46页 |
(三) 政策后果反馈:从单一到多元 | 第46-48页 |
五、政策模式转型的整合与优化 | 第48-53页 |
(一) 制度建构 | 第48-50页 |
1. 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 第49页 |
2. 公民参与制度 | 第49页 |
3. 法律制度 | 第49-50页 |
(二) 政策体系和机构重构 | 第50-51页 |
1. 继续坚持和完善党政关系改革 | 第50页 |
2. 转变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的施政方式 | 第50-51页 |
(三) 政策参与 | 第51-53页 |
1. 执政党和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尊重和保障民意的表达 | 第51-52页 |
2. 继续完善选举制度,尤其是差额选举制度 | 第52页 |
3. 政策听证制度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