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气候资料论文

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与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第15-16页
   ·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第16-17页
   ·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7-20页
   ·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点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5页
第二章 站点和观测仪器介绍第25-33页
   ·站点介绍第25-28页
     ·SACOL观测站第25页
     ·景泰观测点第25-26页
     ·兴隆山站观测点第26-27页
     ·通榆观测站第27-28页
   ·各站点观测项目及仪器介绍第28-31页
 参考文献第31-33页
第三章 常规气象要素的数据质量控制第33-45页
   ·数据质量保证与数据质量控制第33-41页
     ·阈值检测第33-34页
     ·气候阈值检测第34页
     ·时间变化检测第34页
     ·数据持续不发生变化检测第34-35页
     ·相似相关类型仪器的一致性检测第35-41页
   ·SACOL站常规气象要素数据质量分析第41-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第四章 湍流通量数据的计算及数据质量控制第45-82页
   ·谱分析方法第45-51页
   ·Ogive分析第51-55页
     ·同一时间起点选用不同积分时间尺度第51-53页
     ·同一积分时间尺度在不同频率下进行截断第53-55页
   ·湍流数据资料的处理第55-73页
     ·涡动相关法简介第55-56页
     ·通量计算及相关修正第56-73页
   ·通量数据的质量控制第73-76页
     ·湍流平稳性检验第73-74页
     ·总体湍流特征检验第74页
     ·总体质量评价及分级第74-76页
   ·本章小结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第五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第82-106页
   ·变量计算第82-83页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第82-83页
     ·总体输送系数第83页
   ·近地面常规气象要素场特征第83-94页
     ·近地面风速第85-88页
     ·近地面温度第88-91页
     ·近地面湿度第91-94页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总体输送系数特征第94-103页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变化特征第94-96页
     ·总体输送系数变化特征第96-101页
     ·总体输送系数与稳定度和粗糙度的关系第101-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6页
第六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能量平衡特征第106-131页
   ·变量计算第106-107页
     ·地表热通量的计算方法第106-107页
   ·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月、日平均变化第107-112页
   ·能量平衡状况第112-121页
     ·能量闭合率第112-118页
     ·能量分配第118-120页
     ·Bowen比第120-121页
   ·地表反照率第121-127页
     ·地表反照率与雪、太阳高度角的关系第121-122页
     ·地表反照率的月、日平均变化第122-123页
     ·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第123-126页
     ·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水热的关系第126-127页
     ·地表反照率与地表植被的关系第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1页
第七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循环、物质交换特征第131-156页
   ·变量计算第131-134页
     ·土壤参数的计算第131-132页
     ·水分平衡分量的计算第132-134页
   ·土壤温度、湿度和土壤参数的变化特征第134-141页
     ·土壤温度、湿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第134-136页
     ·土壤温度、湿度的日变化特征第136-138页
     ·土壤参数的季节变化特征第138-141页
   ·水分平衡各分量第141-145页
   ·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第145-152页
     ·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第145-148页
     ·碳通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第148-152页
   ·本章小结第152-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56页
第八章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下的陆气相互作用特征第156-198页
   ·SACOL站和兴隆山站陆气间相互作用的比较第156-177页
     ·SACOL站和兴隆山站各变量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对比分析第156-167页
     ·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湿度第167页
     ·Bowen比与土壤湿度第167-170页
     ·土壤参数与土壤湿度第170-171页
     ·CO2通量与土壤湿度第171页
     ·空气动力粗糙度和总体湍流输送系数参数第171-175页
     ·能量平衡和能量分配第175-177页
   ·SACOL站和通榆站陆气间相互作用的比较第177-192页
     ·SACOL站和兴隆山站各变量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对比分析第177-180页
     ·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湿度第180-181页
     ·Bowen比与土壤湿度第181-184页
     ·土壤参数与土壤湿度第184-186页
     ·总体输送系数第186-188页
     ·能量平衡和能量分配第188-192页
   ·SACOL站和景泰观测站点陆气间相互作用的比较第192-193页
   ·本章小结第193-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198页
第九章 总结讨论与展望第198-213页
   ·主要结果与讨论第198-205页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第205-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1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13-217页
致谢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蒸发皿蒸发过程的微气象观测及其模拟研究
下一篇: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植被变化对降雨径流过程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