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5-47页 |
| ·人体内的益生菌 | 第15-16页 |
| ·鼠李糖乳杆菌LGG简介 | 第16-21页 |
| ·肠道中的LGG | 第17-19页 |
| ·LGG的益生作用 | 第19-21页 |
| ·提高益生菌保存活性的方法 | 第21-25页 |
| ·优良菌株的筛选 | 第21-22页 |
| ·保护剂的使用 | 第22-23页 |
| ·发酵过程的调节 | 第23页 |
| ·包装材料的选择 | 第23-24页 |
| ·两阶段发酵法 | 第24页 |
| ·胁迫处理 | 第24-25页 |
| ·除氧剂的使用 | 第25页 |
| ·微胶囊化 | 第25页 |
| ·微胶囊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 ·微胶囊化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 ·益生菌菌株选择 | 第28页 |
| ·微胶囊壁材选取 | 第28-30页 |
| ·微胶囊化细胞的特性及评估 | 第30页 |
| ·产品在保存期间的稳定性 | 第30-31页 |
| ·在消化道中的稳定性 | 第31-32页 |
| ·感官性质 | 第32-33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7页 |
| 2 鼠李糖乳杆菌LGG微胶囊化工艺研究 | 第47-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3页 |
| ·材料 | 第48-49页 |
| ·菌体的发酵培养 | 第49页 |
| ·基于脱脂乳的微胶囊化制备 | 第49-50页 |
| ·脱脂乳微胶囊的虫胶包覆 | 第50页 |
| ·脱脂乳—虫胶微胶囊的脂质包覆 | 第50-51页 |
| ·脂质外包层均匀化处理 | 第51-52页 |
| ·基于蛋白—碳水化合物的复合微胶囊制备 | 第52页 |
| ·样品保存 | 第52-53页 |
| ·样品水含量测定 | 第53页 |
| ·益生菌活性检测 | 第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 ·基于脱脂乳的3壳层微胶囊颗粒形态观察 | 第53-54页 |
| ·真空冷冻干燥前后的菌活性 | 第54-55页 |
| ·基于脱脂乳的3壳层微胶囊LGG保存活性 | 第55-57页 |
| ·基于蛋白—碳水化合物微胶囊化LGG的保存活性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3. 葡萄糖的营养作用对LGG保存活性的影响 | 第61-7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3-65页 |
| ·材料 | 第63页 |
| ·L-葡萄糖的可代谢性检测 | 第63-64页 |
| ·葡萄糖的两种对映异构体对益生菌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 ·玻璃态转化温度(T_g)测定 | 第65页 |
|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0页 |
| ·鼠李糖乳杆菌LGG对葡萄糖的两种对映异构体的可代谢性 | 第65-66页 |
| ·玻璃态转化温度的测定 | 第66-68页 |
| ·微胶囊化LGG在真空冷冻干燥后的活性 | 第68页 |
| ·微胶囊化LGG在干燥保存期间的活性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4 葡萄糖对鼠李糖乳杆菌LG6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 第73-8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74-78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74页 |
| ·微胶囊化LGG样品的制备 | 第74-76页 |
| ·微胶囊化LGG表面形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76页 |
| ·细胞质膜完整性检测 | 第76页 |
| ·激光共聚焦扫描-LIVE/DEAD染色法测细胞膜完整性 | 第76-77页 |
| ·统计分析 | 第77-7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4页 |
| ·脱水干燥过程及保存期间的细胞完整性 | 第78-81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化鼠李糖乳杆菌的形态 | 第81页 |
| ·壁材中葡萄糖浓度对微胶囊化鼠李糖乳杆菌活性的影响 | 第81-84页 |
| ·细胞膜完整性与LGG保存活性之间的关系 | 第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 5 微胶囊壁材性质与益生菌保存活性关系研究 | 第87-10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88-91页 |
| ·实验材料 | 第88页 |
| ·微胶囊化LGG样品制备 | 第88-90页 |
| ·水分吸收动力学 | 第90页 |
| ·壁材成分的NMR检测 | 第90-9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2页 |
| ·水分吸收动力学 | 第91-92页 |
| ·鼠李糖乳杆菌的保存活性 | 第92-93页 |
| ·壁材成分和壁材混合物的核磁共振结果 | 第93-96页 |
| ·低分辨率核磁共振波谱 | 第96-98页 |
|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波谱 | 第98-100页 |
| ·水分吸收与T_(2long)的关系 | 第100页 |
| ·样品水分吸收量与玻璃态转化温度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 ·水分吸收量与失活速率的关系 | 第102页 |
| ·益生菌的失活速率与NMR驰豫时间T_(2short)的关系 | 第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 ·创新性 | 第106-107页 |
| ·展望与建议 | 第107-108页 |
| 附录A、菌落生成数数据处理及做图程序源代码(VBA) | 第108-111页 |
| 附录B、核磁共振图谱 | 第111-12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