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9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19-21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概述 | 第19-20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微生物来源 | 第20-21页 |
·槐糖脂的结构和性质 | 第21-24页 |
·槐糖脂的结构 | 第21-22页 |
·槐糖脂的性质 | 第22-24页 |
·槐糖脂产生菌 | 第24-28页 |
·Candida bombicola分支 | 第25-27页 |
·Wickerhamiella domercqiae | 第27页 |
·Pichia anomala | 第27页 |
·Phodotorula bogoriensis | 第27-28页 |
·槐糖脂的生物合成 | 第28-37页 |
·槐糖脂的理论合成通路 | 第28-29页 |
·槐糖脂合成所需特异性酶 | 第29-31页 |
·槐糖脂发酵条件优化 | 第31-35页 |
·培养基成份对槐糖脂的组成及结构影响 | 第35-37页 |
·槐糖脂的结构修饰 | 第37-39页 |
·脂肪酸部分的修饰 | 第37-38页 |
·槐糖部分的修饰 | 第38-39页 |
·产槐糖脂菌株的基因工程改造 | 第39-40页 |
·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C.bombicola遗传改造 | 第40页 |
·槐糖脂的应用 | 第40-44页 |
·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40-43页 |
·在其它领域新应用 | 第43-44页 |
·鼠李糖脂 | 第44-47页 |
·鼠李糖脂概述 | 第44页 |
·鼠李糖脂生物合成 | 第44-47页 |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47-49页 |
第二章 低能离子束注入诱变选育高产槐糖脂菌株 | 第49-65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4页 |
·菌株 | 第50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页 |
·甘油保护对于菌株在干燥条件下存活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离子束注入诱变 | 第51-52页 |
·检测方法 | 第52-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甘油保护对菌株在干燥条件下存活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N~+注入剂量对菌株Y_(2A)存活率影响 | 第55-56页 |
·高产槐糖脂菌株筛选及其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56-58页 |
·不同高产槐糖脂菌株的槐糖脂组成分析 | 第58-62页 |
·5-L发酵罐培养高产菌株N3-18发酵产槐糖脂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新型槐糖脂的生产、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65-83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6-68页 |
·菌株 | 第6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6页 |
·槐糖脂粗品的发酵生产 | 第66页 |
·槐糖脂纯品分离纯化 | 第66-67页 |
·质谱(MS)与MS/MS分析 | 第67页 |
·气质联用(GC/MS)分析鱼油及以鱼油为疏水性碳源得到的槐糖脂的脂肪酸组成 | 第67-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以不同疏水性碳源为底物的槐糖脂发酵 | 第68-69页 |
·不同疏水性碳源发酵得到的槐糖脂组成HPLC分析 | 第69-70页 |
·以菜籽油为疏水性碳源得到的槐糖脂组分结构分析 | 第70-73页 |
·以亚麻油为疏水·性碳源得到的槐糖脂主要组分结构分析 | 第73-74页 |
·以鱼油为疏水性碳源得到的槐糖脂主要组分的结构分析 | 第74-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槐糖脂的结构同其抗宫颈癌活性关系、体外诱导细胞凋亡途径和体内抗宫颈癌活性的研究 | 第83-115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槐糖脂体外抗宫颈癌活性 | 第84-10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4-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7页 |
·槐糖脂体内抗宫颈癌活性研究 | 第107-11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7-109页 |
·槐糖脂体内抗宫颈癌活性的研究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五章 主要的酯酶/脂肪酶和单加氧酶在槐糖脂合成中功能的初步研究 | 第115-155页 |
引言 | 第11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5-125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15-11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16页 |
·培养基 | 第116-117页 |
·筛选标记的确定 | 第117页 |
·W.domercqiae基因组提取 | 第117页 |
·潮霉素抗性基因hph表达载体pRLMG的构建 | 第117-118页 |
·敲除盒的构建 | 第118-121页 |
·敲除盒片段电转化W.domercqiae | 第121页 |
·敲除株筛选 | 第121-123页 |
·野生株与敲除株槐糖脂组成比较 | 第123页 |
·SDS-PAGE分析野生株与敲除株胞外蛋白差异 | 第12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槐糖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 | 第123-1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53页 |
·抗性筛选标记的确定 | 第125-126页 |
·潮霉素抗性基因hph表达载体pRLMG的构建 | 第126-128页 |
·基因组水平分析可能催化内酯化反应的酯酶/脂肪酶和单加氧酶 | 第128页 |
·敲除盒构建 | 第128-130页 |
·敲除株筛选鉴定 | 第130-133页 |
·主要酯酶/脂肪酶和单加氧酶在槐糖脂合成中的功能分析 | 第133-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六章 鼠李糖基转移酶在拟威克酵母中的异源表达 | 第155-175页 |
引言 | 第155-15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56-162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5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56-157页 |
·培养基 | 第157-158页 |
·鼠李糖基转移酶A基因rhlA表达盒构建 | 第158-159页 |
·含有rhlA表达盒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59页 |
·鼠李糖基转移酶B基因rhlB表达盒构建 | 第159页 |
·含有rhlB表达盒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59-160页 |
·重组质粒pRhlAB电转W.domercqiae | 第160页 |
·W.domercqiae重组菌株验证 | 第160-161页 |
·W.domercqiae重组菌株发酵及产物分析 | 第161-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62-174页 |
·鼠李糖基转移酶表达载体pRhlAB的构建 | 第162-167页 |
·重组质粒pRhlAB转化W.domercqiae | 第167-168页 |
·重组菌株Y_(2A)-2发酵产物分析 | 第168-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5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整理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91-193页 |
致谢 | 第193-195页 |
附录 | 第195-217页 |
附表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