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言 | 第9-11页 |
一、 传统公正观的危机与叔本华公正观的缘起 | 第11-19页 |
(一) 传统公正观及其危机 | 第11-16页 |
1、 作为德性的公正 | 第11-13页 |
2、 作为理性法则的公正 | 第13-15页 |
3、 功利主义的公正观 | 第15-16页 |
(二) 叔本华对传统公正观的继承与批判 | 第16-19页 |
1、 对传统公正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16-17页 |
2、 叔本华对传统理性主义公正观的批判 | 第17-19页 |
二、 叔本华公正观的本体论前提 | 第19-22页 |
(一) 作为意志的世界 | 第20页 |
(二) 意志的同一性 | 第20-21页 |
(三) 直观认识论 | 第21-22页 |
三、 叔本华公正观的基本思想 | 第22-32页 |
(一) 公正的内涵 | 第22-25页 |
1、 何为公正 | 第22-24页 |
2、 公正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元德 | 第24-25页 |
(二) 公正的形成——意志的肯定与否定 | 第25-28页 |
1、 意志的肯定——利己主义 | 第25-26页 |
2、 意志的否定——同情与永恒公道 | 第26-27页 |
3、 公正——初级程度的同情 | 第27-28页 |
(三) 公正的标准 | 第28-31页 |
1、 作为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的动机律 | 第28-29页 |
2、 人的行为的三个基本动机 | 第29-30页 |
3、 从行为动机衡量公正 | 第30-31页 |
(四) 公正的实现 | 第31-32页 |
四、 叔本华公正观的理论难题与影响 | 第32-37页 |
(一) 叔本华公正观的理论难题和缺陷 | 第32-33页 |
1、 过于注重公正的个体主观性,有着走向相对主义的倾向 | 第32-33页 |
2、 自身有着利己与利他的内在矛盾 | 第33页 |
(二) 对当代公正思想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三) 叔本华公正观的当代价值 | 第35-37页 |
1、 公正思想的移情思维在道德教育中有着积极作用 | 第35-36页 |
2、 注重生活中的体验和认知,有助于道德的践行 | 第36页 |
3、 有助于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