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不起诉制约机制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第一章 不起诉制约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16-35页
 第一节 不起诉制约机制概述第16-19页
 第二节 不起诉制约机制的法律功能分析第19-21页
  一、不起诉制约机制是对检察机关行使起诉裁量权的制约第19-20页
  二、不起诉制约机制是对检察机关终止刑事诉讼程序权的制约第20页
  三、不起诉制约机制是对检察机关行使侦查监督权的制约第20-21页
 第三节 不起诉制约机制的价值第21-25页
  一、维护正义第21-23页
  二、提高司法效率第23-24页
  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第24-25页
 第四节 不起诉制约机制的理论基础第25-35页
  一、权力制约理论第25-28页
   (一) 权力概述第25页
   (二) 权力制约的必要性第25-26页
   (三) 权力制约与不起诉制约机制第26-28页
  二、人权保障理论第28-30页
   (一) 人权概述第28-29页
   (二) 人权保障与不起诉制约机制第29-30页
  三、技术理性理论第30-35页
   (一) 技术理性概述第30页
   (二) 技术理性与不起诉制约机制第30-35页
第二章 域外不起诉制约机制的考察与比较第35-48页
 第一节 美国不起诉制约机制及其评述第35-38页
  一、美国不起诉制约机制第35-36页
   (一) 检察官受选民监督第35页
   (二) 大陪审团的制约第35-36页
   (三) 州检察总长的制约第36页
   (四) 被害人和法院的制约第36页
  二、对美国不起诉制约机制的评述第36-38页
   (一) 不起诉裁量权独立性强第36-37页
   (二) 制约机制设计注重民主第37-38页
 第二节 德国不起诉制约机制及其评价第38-41页
  一、德国不起诉制约机制第38-40页
   (一) 被害人的自我救济—德国的强制起诉制度第39页
   (二) 来自法院的制约第39页
   (三) 州司法部的制约第39-40页
   (四) 检察系统内部的制约第40页
  二、对德国强制起诉制度评述第40-41页
   (一) 该制度主旨在于贯彻起诉法定主义第40页
   (二) 该制度是一种复杂的充分体现相互制衡艺术的创新设计第40-41页
 第三节 法国不起诉制约机制及其评价第41-43页
  一、法国不起诉制约机制第41-42页
   (一) 私诉原告制度第41页
   (二) 来自法院系统的制约第41-42页
   (三) 来自检察系统的制约第42页
  二、对法国不起诉制约机制的评价第42-43页
 第四节 日本不起诉制约机制及其评价第43-47页
  一、日本不起诉制约机制第43-45页
   (一) 被害人等通知制度第43页
   (二) 准起诉制度第43-44页
   (三) 检察审查会制度第44-45页
   (四) 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机制第45页
  二、对日本不起诉制约机制评述第45-47页
   (一) 日本的准起诉制度评述第45-46页
   (二) 检察审查会制度评述第46-47页
 第五节 对域外主要不起诉制约机制的评述第47-48页
第三章 我国的不起诉制约机制第48-58页
 第一节 我国现行不起诉制约机制的法律现状第48-51页
  一、被害人对不起诉的制约机制第48页
  二、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的制约机制第48页
  三、检察系统内部的制约机制第48-50页
  四、公安机关对不起诉决定的制约第50-51页
  五、法院对不起诉决定的制约第51页
 第二节 对我国不起诉制约机制内在结构的总结第51-52页
 第三节 我国不起诉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第52-58页
  一、以事后救济为主,缺乏事前事中救济第52-53页
  二、被害人对不起诉的制约不尽合理第53-55页
   (一) 被害人申诉很难实现第53页
   (二) 公诉转自诉问题重重第53-55页
  三、被不起诉人权利保障不足第55-56页
   (一) 检察院的酌定不起诉决定实质是有罪裁判第55-56页
   (二) 被不起诉人的保护与被害人的保护不对等第56页
  四、检察机关内部的制约力度不大第56页
   (一) 自侦案件制约较少第56页
   (二) 上级检察机关对不起诉决定的监督缺乏具有随意性第56页
   (三) 人为控制不起诉率第56页
  五、公安机关的复议复核缺乏时限限制第56-57页
  六、法院的制约成效不大第57-58页
第四章 我国司法改革中对不起诉中制约的探索第58-63页
 第一节 主诉检察官制度改革第58-59页
  一、主诉检察官制度概述第58-59页
  二、主诉检察官制度评述第59页
 第二节 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第59-63页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概述第59-61页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评述第61-63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不起诉制约机制的具体构想第63-71页
 第一节 加强事前监督,建立不起诉听证制度第63-66页
  一、听证概述第63页
  二、不起诉听证及其意义第63-64页
  三、举行听证的案件范围第64页
  四、建立不起诉听证制度的现实可能性第64-65页
   (一) 符合现行法的精神第64-65页
   (二) 制度设计上有衔接与保障第65页
  五、不起诉听证的具体程序设计第65-66页
   (一) 听证程序的启动第65页
   (二) 听证程序过程第65-66页
   (三) 听证的结束第66页
 第二节 被害人制约机制的完善第66-68页
  一、被害人申诉制度的完善第66-67页
   (一) 不起诉告知,申诉时限第66页
   (二) 申诉的受理宜改为做出不起诉决定的原检察机关第66页
   (三) 建议增加复核程序第66页
   (四) 无论申诉还是复核被害人都应参与其程序第66-67页
  二、公诉转自诉制度的改善——自诉经司法审查启动公诉第67-68页
 第三节 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决定的制约机制之完善第68页
  一、赋予其一定的对案件是否起诉的决定权第68页
  二、允许被不起诉人对法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决定申诉第68页
  三、允许被不起诉人向法院请求司法审查第68页
 第四节 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完善建议第68-69页
  一、赋予检察机关内侦查部门复议、复核请求权第68-69页
  二、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的制约机制完善第69页
 第五节 公安机关制约不起诉机制完善建议第69-71页
结语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政奖励诉讼研究
下一篇:刑事诉讼证明模式及其本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