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4页 |
一、问题意识 | 第12-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三、研究进路 | 第19-2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0-24页 |
第一章 公共产品法律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24-49页 |
一、公共产品涵义及基本分类 | 第24-31页 |
(一) 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 | 第24-26页 |
(二) 政治类公共产品、经济类公共产品、文化类公共产品 | 第26-29页 |
(三) 地方性公共产品与全国性公共产品 | 第29-30页 |
(四) 从地方性公共产品着手研究公共产品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二、公共产品法律制度的基本功能 | 第31-36页 |
(一) 明确政府公共经济职能 | 第31-33页 |
(二) 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 第33-35页 |
(三) 回应社会变迁需求 | 第35-36页 |
三、公共产品法律制度的宪政维度 | 第36-44页 |
(一) 是在限制国家权力与利用国家职能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第37-39页 |
(二) 是对平等发展权的保障 | 第39-41页 |
(三) 是对平等参与权的保障 | 第41-44页 |
四、建构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产品法律制度 | 第44-49页 |
(一) 以需求和利益的最大化满足为公共产品法律的价值 | 第45-46页 |
(二) 以促进分配公平为法律原则 | 第46-48页 |
(三) 以政府的有形之手为主要调整方法 | 第48-49页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性公共产品法律制度变革的宏观背景 | 第49-69页 |
一、地方性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 第49-55页 |
(一) 数量短缺,相悖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宪政要求 | 第49-51页 |
(二) 制度短缺,承载宪法基本权利的全国公共产品降为地方公共产品 | 第51-52页 |
(三) 地方政府供给能力难以满足社会成员需求 | 第52-55页 |
二、社会矛盾演变促使社会治理方式转型 | 第55-62页 |
(一) 社会矛盾的演变 | 第55-57页 |
(二) 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 | 第57-62页 |
三、社会治理方式转型要求政府职能转型 | 第62-69页 |
(一) 加大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实现权力与权利的交换 | 第62-65页 |
(二) 健全地方政府的社区供给平台,实现高效益供给 | 第65-69页 |
第三章 社会治理转变背景下促进需求主体表达信息的制度安排 | 第69-102页 |
一、社会成员的需求信息是公共产品决策的基础 | 第69-75页 |
(一) 考察公共产品需求的动力 | 第69-70页 |
(二) 考察公共产品需求的方法 | 第70-75页 |
二、公共产品的需求主体及其需求 | 第75-87页 |
(一) 城市非正规经济从业人员及其公共产品需求 | 第77-81页 |
(二) 城市正规经济从业人员及其公共产品需求 | 第81-82页 |
(三) 农业人员及其公共产品需求 | 第82-87页 |
三、社区中的集体需求及其显示路径 | 第87-102页 |
(一) 城市社区公共产品需求 | 第89-95页 |
(二) 农村基层公共产品需求 | 第95-102页 |
第四章 社会治理转变背景下激励供给主体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 | 第102-131页 |
一、激励供给的三种模式和法律关系 | 第102-113页 |
(一) 政府单一供给 | 第104-107页 |
(二) 政府与市场双主体供给 | 第107-110页 |
(三) 以政府为中心的多主体供给 | 第110-113页 |
二、基层社区中的多元供给主体 | 第113-121页 |
(一) 地方政府 | 第114-115页 |
(二) 非营利组织 | 第115-116页 |
(三) 市场组织 | 第116-119页 |
(四) 驻社区单位 | 第119-121页 |
三、促进有效供给的激励制度 | 第121-131页 |
(一) 建设衔接需求与供给的决策平台,实现社会治理 | 第122-124页 |
(二) 构建社会成员参与决策的进阶系统,实现平等参与权 | 第124-128页 |
(三) 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 第128-131页 |
第五章 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实证研究——以德阳等地实践为分析对象 | 第131-144页 |
一、德阳实状概述 | 第131-134页 |
(一) 培育基层组织的公共产品中介人职能 | 第132页 |
(二) 完善社会成员的需求表达机制 | 第132-133页 |
(三) 建立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 | 第133-134页 |
二、全国代表型社区建设实践及简评 | 第134-136页 |
(一) 深圳实践和上海实践 | 第134-135页 |
(二) 三地社区实践的共通特点 | 第135-136页 |
三、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法理评析 | 第136-144页 |
(一) 从“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法律” | 第137-138页 |
(二) 在试错中走向正式法律 | 第138-144页 |
第六章 公共产品法律的实现与走向 | 第144-163页 |
一、公共产品法律体系及其存在的偏失 | 第144-152页 |
(一) 公共产品法律体系基本框架 | 第144-146页 |
(二) 法律框架化,行政执法依据模糊 | 第146-149页 |
(三) 司法裁判困难,追责效果不佳 | 第149-152页 |
二、提升公共产品法律的实施能力 | 第152-158页 |
(一) 捋顺现有公共产品法律体系,减少公共产品法律的部门冲突 | 第152-153页 |
(二) 增强公共产品法律的内部激励,建立执法的良性机制 | 第153-158页 |
三、拓展公共产品纠纷的司法途径 | 第158-163页 |
(一) 父爱主义的法理辨析 | 第158-160页 |
(二) 在特定主体受损场合,适用父爱主义增强个体诉讼能力 | 第160-161页 |
(三) 在不特定主体受损的情形,适用父爱主义建立多元化公益诉讼 | 第161-163页 |
结语 | 第163-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