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粮食安全的有关概念 | 第14-15页 |
·粮食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15-16页 |
·粮食安全状况 | 第16页 |
·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7页 |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论文框架 | 第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 | 第20-26页 |
·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背景 | 第20-23页 |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状况 | 第20页 |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问题 | 第20-22页 |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制约因素 | 第22-23页 |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 | 第23页 |
·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内背景 | 第23-26页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 | 第23-24页 |
·加入 WTO 后,我们的粮食生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第24-26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 | 第26-30页 |
·衡量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指标 | 第26-28页 |
·粮食自给率 | 第26-27页 |
·粮食生产波动率指数 | 第27页 |
·粮食储备率 | 第27页 |
·人均粮食占有量 | 第27-28页 |
·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 | 第28页 |
·判断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依据 | 第28页 |
·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评估 | 第28-30页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供给能够得到较好地满足 | 第28-29页 |
·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储备率比较高,安全性比较稳定 | 第29页 |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存隐患 | 第29-30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 第30-39页 |
·农业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 第30-31页 |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偏低 | 第30页 |
·我国农业水利设施落后 | 第30-31页 |
·可耕种的土地面积逐步减少 | 第31-33页 |
·人口增加,人均占有量逐渐减少 | 第31-32页 |
·耕地减少速度快 | 第32页 |
·耕地总体质量差 | 第32-33页 |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健全 | 第33-34页 |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 第33页 |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转化率低 | 第33-34页 |
·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 | 第34页 |
·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较低 | 第34-35页 |
·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 第34-35页 |
·难以接受新科技 | 第35页 |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很多难题 | 第35-37页 |
·粮食市场体系尚未成熟 | 第35-36页 |
·粮食储备制度尚未完善 | 第36页 |
·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还欠科学化 | 第36页 |
·国有粮食企业尚未“轻装化” | 第36-37页 |
·国际环境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 | 第37-39页 |
·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的风险 | 第37页 |
·中国粮食安全受国外粮食产销形势和政策影响 | 第37-38页 |
·国内粮食价格“安全提示灯”失灵 | 第38-39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9-48页 |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第39-40页 |
·农业基础设施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积极作用 | 第39页 |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第40-42页 |
·耕地资源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 第41-42页 |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 | 第42-44页 |
·农业科技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 | 第42-43页 |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第43-44页 |
·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 | 第44-45页 |
·改革粮食流通体制 | 第44-45页 |
·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 | 第45页 |
·加强粮食安全预警实施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 | 第45-48页 |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措施 | 第46页 |
·实施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