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栽培稻/高秆野生稻杂种及异源多倍体的鉴定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2-35页 |
·稻属植物物种资源的研究 | 第12-15页 |
·稻属种及染色体分类 | 第13-14页 |
·主要野生稻的分类 | 第14-15页 |
·普通栽培稻的分类 | 第15页 |
·稻属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利用 | 第15页 |
·植物多倍体的研究概况 | 第15-27页 |
·多倍体的形成途径 | 第17-21页 |
·自然方式发生 | 第17-18页 |
·人工诱导方式产生 | 第18-21页 |
·多倍体的特征 | 第21-24页 |
·表型的变化 | 第21-22页 |
·生长发育的变化 | 第22页 |
·种子和结实率的变化 | 第22-23页 |
·多倍体有机营养成份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23页 |
·多倍体植物抗逆性的变化 | 第23页 |
·育性的变化 | 第23-24页 |
·多倍体的应用 | 第24-27页 |
·应用于园艺学 | 第24页 |
·应用于获取生物量或营养器官的物种 | 第24-25页 |
·应用于筛选无融合生殖或早代稳定材料 | 第25页 |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和实现外源基因转移 | 第25-26页 |
·利用多倍体育成作物新类型 | 第26页 |
·利用多倍体增加抗虫和抗逆境能力 | 第26-27页 |
· | 第27-29页 |
·多倍体水稻的研究 | 第27-29页 |
·同源多倍体水稻 | 第27-28页 |
·异源多倍体水稻 | 第28-29页 |
·原位杂交 | 第29-33页 |
·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30页 |
·原位杂交技术的类型 | 第30-32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 第30-31页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31-32页 |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32页 |
·原位PCR | 第32页 |
·探针的标记方法 | 第32-33页 |
·探针的放射性标记 | 第32页 |
·探针的非放射性标记 | 第32-33页 |
·探针的类型 | 第33页 |
·重复DNA序列作探针 | 第33页 |
·单拷贝或低拷贝DNA序列作探针 | 第33页 |
·利用基因组DNA作探针 | 第33页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实验材料的获得方法及鉴定 | 第35-41页 |
·远缘杂交 | 第35-36页 |
·杂交前准备 | 第35页 |
·杂交过程 | 第35-36页 |
·胚挽救 | 第36页 |
·多倍体材料的获得 | 第36-37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6页 |
·秋水仙素加倍处理 | 第36页 |
·加倍后材料的再诱导 | 第36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6-37页 |
·幼苗的生根 | 第37页 |
·小苗的移栽 | 第37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37页 |
·根尖染色体的制片及观察 | 第37-38页 |
·染色体制片 | 第37-38页 |
·染色体观察 | 第38页 |
·GISH原位杂交 | 第38-41页 |
·染色体制片 | 第38页 |
·水稻基因组的DNA提取 | 第38-39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39-41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异源多倍体水稻形态学鉴定 | 第41-42页 |
·异源多倍体水稻细胞学鉴定 | 第42页 |
·异源多倍体水稻GISH的鉴定 | 第42-4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4-49页 |
·水稻育种中远缘杂交和多倍体结合利用的前景 | 第44-46页 |
·鉴定远缘杂种的主要方法 | 第46-49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49-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