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0. 导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价值 | 第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基本思路及逻辑结构 | 第20-22页 |
1.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的基本问题 | 第22-29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概述 | 第22-27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的含义 | 第22-23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的基本理念 | 第26-27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的意义与标准 | 第27-28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的意义 | 第27-28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的标准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2. 我国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的立法缺陷与实务探索 | 第29-34页 |
·我国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9-31页 |
·救济对象不周全 | 第29-30页 |
·事前救济不充分 | 第30-31页 |
·事后治愈制度缺失 | 第31页 |
·我国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的实务探索 | 第31-32页 |
·法官以瑕疵轻微为由驳回股东诉讼请求的新思考 | 第31-32页 |
·法院对确认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的探索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股东的救济 | 第34-55页 |
·事前救济之瑕疵避免 | 第34-40页 |
·事前救济制度的原理和优势 | 第34-35页 |
·召集与出席瑕疵的防范 | 第35-37页 |
·内容瑕疵的防范 | 第37-38页 |
·表决权滥用的防范 | 第38-40页 |
·瑕疵治愈制度的建立 | 第40-44页 |
·全体股东的同意 | 第41-42页 |
·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在事前救济制度中的适用 | 第42-44页 |
·股东的撤回与追认 | 第44页 |
·事后救济之股东诉讼 | 第44-54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诉讼权利享有人 | 第45-46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诉讼救济方式的理论纷争 | 第46-48页 |
·确认股东大会决议有效之诉纳入救济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51页 |
·确认股东大会决议不存在之诉纳入救济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51-52页 |
·股东滥诉的防止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善意第三人的救济 | 第55-62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与第三人利益的牵连 | 第55-57页 |
·股东大会决议的外部性分析 | 第55-56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诉讼的溯及力对第三人的影响 | 第56-57页 |
·善意第三人的判定与利益损失分析 | 第57-58页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中善意第三人的界定 | 第57-58页 |
·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损失 | 第58页 |
·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制度的建立 | 第58-61页 |
·赋予善意第三人知情权利义务 | 第59-60页 |
·信赖利益或预期利益补偿请求权 | 第60页 |
·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我国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化建议 | 第62-68页 |
·扩张救济对象 | 第62-64页 |
·以救济股东为基础的体系 | 第63页 |
·增加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 | 第63-64页 |
·救济方式多样化 | 第64-66页 |
·事前救济与事后救济互相配合 | 第64-65页 |
·瑕疵诉讼救济与瑕疵治愈相互协调 | 第65-66页 |
·救济结果的合理化 | 第66-67页 |
·股权平等保护与小股东利益维护 | 第66-67页 |
·维护交易安全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