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聚倍半硅氧烷 | 第15-23页 |
1.2.1 聚倍半硅氧烷的简介 | 第15页 |
1.2.2 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 | 第15-20页 |
1.2.3 聚倍半硅氧烷的应用 | 第20-23页 |
1.3 有机硅弹性体 | 第23-25页 |
1.3.1 有机硅弹性体的简介 | 第23页 |
1.3.2 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 | 第23-24页 |
1.3.3 有机硅弹性体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PSQ表面包覆技术 | 第25-27页 |
1.4.1 包覆技术的定义 | 第25-26页 |
1.4.2 表面包覆方法 | 第26-27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2 PMSQ硅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4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8-29页 |
2.1.2 硅微球(PMSQ)合成路线 | 第29-30页 |
2.1.3 PMSQ微球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第3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0-43页 |
2.2.1 硅微球PMSQ的外观 | 第30-31页 |
2.2.2 硅微球PMSQ的粒径分布 | 第31-32页 |
2.2.3 硅微球PMSQ的红外表征 | 第32页 |
2.2.4 硅微球PMSQ的~(29)Si-NMR分析 | 第32-33页 |
2.2.5 硅微球PMSQ的扫描电镜图 | 第33-34页 |
2.2.6 硅微球PMSQ的透射电镜图 | 第34页 |
2.2.7 PMSQ的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34-35页 |
2.2.8 PMSQ的 X-射线衍射(XRD) | 第35-36页 |
2.2.9 硅微球PMSQ的热失重分析(TGA) | 第36页 |
2.2.10 PMSQ微球的疏水性 | 第36-37页 |
2.2.11 反应机理分析 | 第37-38页 |
2.2.12 反应温度对硅微球PMSQ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13 催化剂浓度对硅微球PMSQ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14 水的用量对硅微球PMSQ粒径分布及产率的影响 | 第40页 |
2.2.15 搅拌速度对硅微球PMSQ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40-41页 |
2.2.16 反应时间对硅微球PMSQ产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17 复合乳化剂的用量对硅微球PMSQ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 小结 | 第43-44页 |
3 有机硅弹性体包覆改性PMSQ硅微球 | 第44-5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3.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44-45页 |
3.1.2 有机硅弹性体凝胶(SEG)的制备 | 第45-46页 |
3.1.3 滑爽型硅微粉(CPMSQ)的制备 | 第46页 |
3.1.4 产物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2.1 原料PHMS和产物SE的红外光谱 | 第47页 |
3.2.2 SE宏观形貌与扫描电镜对SE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7-48页 |
3.2.3 PMSQ、CPMSQ的红外表征 | 第48-49页 |
3.2.4 包覆前后X-射线衍射对比 | 第49-50页 |
3.2.5 包覆前后SEM表征 | 第50页 |
3.2.6 包覆前后TEM图对比 | 第50-51页 |
3.2.7 包覆前后AFM图对比 | 第51页 |
3.2.8 Si-H含量对SE产率及状态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9 VTES用量对SE产率的影响 | 第52页 |
3.2.10 不同分子量的VSO对 SE滑爽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11 m(SEE):m(PMSQ)对CPMSQ滑爽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12 定型温度对CPMSQ滑爽度的影响 | 第54页 |
3.3 小结 | 第54-55页 |
4 PMSQ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 第55-73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4.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55-56页 |
4.1.2 实验步骤 | 第56页 |
4.1.3 PMSQ纳米乳液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7-71页 |
4.2.1 PMSQ纳米乳液的外观 | 第57页 |
4.2.2 PMSQ纳米乳液的粒径分布 | 第57-58页 |
4.2.3 PMSQ纳米乳液的红外表征 | 第58-59页 |
4.2.4 PMSQ纳米乳液的~(29)Si-NMR分析 | 第59页 |
4.2.5 PMSQ纳米乳液的扫描电镜图 | 第59-60页 |
4.2.6 PMSQ纳米乳液的透射电镜图 | 第60页 |
4.2.7 PMSQ纳米乳液的X-射线衍射(XRD) | 第60-61页 |
4.2.8 氨水用量对PMSQ纳米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9 MTES量对PMSQ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10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PMSQ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11 PMSQ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 第64页 |
4.2.12 反应时间、温度以及体系pH对 PMSQ薄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4.2.13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PMSQ薄膜的疏水性能 | 第66-67页 |
4.2.14 PMSQ纳米粒子在水性酚醛树脂的应用 | 第67-68页 |
4.2.15 PMSQ纳米粒子对水性酚醛树脂涂层表面结构与润湿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4.2.16 含氢硅油乳液对水性酚醛树脂涂层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 小结 | 第71-73页 |
5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创新点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