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草自交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交育种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前言 | 第10-2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植物育种理论及其应用 | 第10-12页 |
| ·杂交育种理论及其应用 | 第12-15页 |
| ·亲本选配在杂交育种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应用 | 第15-17页 |
| ·雄性不育理论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系谱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 2 孔雀草5×5完全双列杂交育种研究 | 第22-8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22-25页 |
| ·试验测量指标及标准 | 第25-26页 |
| ·试验统计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82页 |
| ·杂种优势的分析 | 第26-58页 |
| ·杂交结实率分析 | 第26-29页 |
| ·杂交组合发芽率分析 | 第29-31页 |
| ·杂种优势的分析 | 第31-42页 |
| ·主要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42-58页 |
|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反交效应分析 | 第58-70页 |
| ·基因型方差和遗传力参数的分析 | 第70-73页 |
| ·遗传规律的分析 | 第73-77页 |
| ·花色遗传规律的分析 | 第73-74页 |
| ·瓣形遗传规律的分析 | 第74页 |
| ·花型遗传规律的分析 | 第74-77页 |
| ·单株选择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 ·讨论 | 第82-86页 |
| ·关于发芽率和结实率 | 第82页 |
| ·关于杂种优势 | 第82-83页 |
| ·关于配合力 | 第83-84页 |
| ·关于单株选择 | 第84-86页 |
| 3 孔雀草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杂交应用 | 第86-11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 ·雄性不育材料的来源 | 第86页 |
| ·试验方法 | 第86-8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7-112页 |
| ·不育系与可育株的外部形态比较 | 第87-90页 |
| ·花粉形态及柱头可授性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 ·花药半薄切片结果分析 | 第92-94页 |
| ·不育系田间杂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94-112页 |
| ·结实率分析 | 第94-96页 |
| ·发芽率分析 | 第96-97页 |
| ·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分析 | 第97-109页 |
| ·杂种优势结果分析 | 第109-111页 |
| ·不育性状遗传规律的分析 | 第111-112页 |
| ·讨论 | 第112-114页 |
| ·关于不育系的验证 | 第112页 |
| ·关于结实率和发芽率 | 第112-113页 |
| ·关于品比及杂种优势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