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影响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因素 | 第10-13页 |
·外植体 | 第10-11页 |
·基本培养基 | 第11-12页 |
·激素 | 第12-13页 |
2 植物化学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化学诱变的原理和特点 | 第13-14页 |
·常用化学诱变剂的种类、诱变机制及诱变效应 | 第14-15页 |
·甲基磺酸乙酯(EMS) | 第14-15页 |
·叠氮化钠(NaN_3) | 第15页 |
·平阳霉素(PYM) | 第15页 |
·秋水仙素 | 第15页 |
·化学诱变剂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EMS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叠氮化物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秋水仙素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8-19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红阳’猕猴桃茎段愈伤组织分化及植株再生研究 | 第20-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外植体消毒 | 第20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不定芽的分化 | 第20-21页 |
·生根培养 | 第21页 |
·炼苗和移栽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不同浓度的IBA对‘红阳’猕猴桃生根的影响 | 第22页 |
·炼苗移栽结果 | 第22-23页 |
3 讨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化学诱变剂对‘红阳’猕猴桃愈伤组织的诱变效果 | 第24-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4页 |
·EMS对愈伤组织的处理 | 第24-25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不同EMS处理方式、浓度及时间对愈伤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EMS处理方式、浓度和时间对愈伤组织出芽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EMS浸泡处理及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猕猴桃叶形指数的影响 | 第27-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第四章 NaCl诱导‘红阳’猕猴桃愈伤组织抗盐突变体筛选 | 第30-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供试材料的培育 | 第30页 |
·‘红阳’猕猴桃抗盐性浓度的确定 | 第30-31页 |
·定向筛选耐盐突变体的方法 | 第31页 |
·‘红阳’猕猴桃耐盐突变体的检测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不同浓度NaCl对‘红阳’猕猴桃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EMS和NaCl共同作用对‘红阳’猕猴桃愈伤组织耐盐性诱导的影响 | 第32页 |
·NaCl同EMS结合处理猕猴桃再生植株耐盐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NaCl胁迫对诱变植株SOD酶和POD酶的影响 | 第32-33页 |
·NaCl胁迫对诱变植株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