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四 研究视角与内容 | 第11-12页 |
五 研究方法和资料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公共园林 | 第13-45页 |
第一节 莲湖公园 | 第15-25页 |
(一) 莲湖公园的地理位置、建筑与规模 | 第17-20页 |
(二) 莲湖公园的整修 | 第20-22页 |
(三) 莲湖公园的管理 | 第22-23页 |
(四) 莲湖公园的布局 | 第23-24页 |
(五) 莲湖公园的功能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革命公园 | 第25-31页 |
(一) 革命公园的修建及维护 | 第25-28页 |
(二) 革命公园的建筑与规模 | 第28-29页 |
(三) 革命公园的管理 | 第29页 |
(四) 革命公园的园林布局 | 第29-30页 |
(五) 革命公园的功能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建国公园 | 第31-35页 |
(一) 建国公园的修建 | 第31-33页 |
(二) 建国公园的建筑与规模 | 第33-34页 |
(三) 建国公园的功能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碑林 | 第35-39页 |
(一) 碑林的整修与管理 | 第36-37页 |
(二) 碑林的建筑与规模 | 第37-38页 |
(三) 碑林的园林布局 | 第38-39页 |
(四) 碑林的功能 | 第39页 |
第五节 民众教育馆 | 第39-43页 |
(一) 教育馆的修建 | 第40页 |
(二) 教育馆的规模、建筑 | 第40-41页 |
(三) 教育馆的布局 | 第41-42页 |
(四) 教育馆的功能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私家园林 | 第45-59页 |
第一节 宋家花园 | 第45-49页 |
(一) 宋联奎及其宋家花园 | 第45-46页 |
(二) 宋家花园的修建 | 第46-47页 |
(三) 宋家花园的建筑规模与布局 | 第47-48页 |
(四) 宋家花园的功能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百年故园——半园 | 第49-53页 |
(一) 柯莘农与其半园 | 第49-50页 |
(二) 半园的修建与规模 | 第50-51页 |
(三) 半园的布局 | 第51-52页 |
(四) 半园的功能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杨虎城公馆——止园 | 第53-55页 |
(一) 止园的修建 | 第53页 |
(二) 止园的建筑与规模 | 第53-54页 |
(三) 止园的园林布局 | 第54页 |
(四) 止园的功能 | 第54-55页 |
第四节 高桂滋公馆 | 第55-57页 |
(一) 高桂滋公馆的修建 | 第55-56页 |
(二) 高桂滋公馆的建筑和规模 | 第56页 |
(三) 公馆的功能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其他园林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从民国时期西安城的游者眼中看西安的园林(1911——1937) | 第61-73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来西安的游者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安的游者与园林 | 第62-73页 |
(一) 民国时期西安旅游指南中的园林 | 第62-66页 |
(二) 民国时期西安的游者与园林 | 第66-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