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课题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2-20页 |
| ·嵌入式系统微处理器介绍 | 第13-15页 |
| ·电能质量检测现状 | 第15-16页 |
| ·电能质量分析仪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电能质量分析方法 | 第21-38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电能质量综述 | 第21-24页 |
| ·电能质量定义[8] | 第21页 |
| ·电能质量标准[9] | 第21-22页 |
| ·电能质量分析算法 | 第22-24页 |
| ·傅里叶变换法 | 第24-26页 |
| ·小波变换法 | 第26-32页 |
|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27][28] | 第26-28页 |
| ·小波变换用于电能质量监测 | 第28-32页 |
| ·小波变换算法仿真 | 第32-37页 |
| ·电压尖峰 | 第32-33页 |
| ·电压缺口 | 第33-34页 |
| ·高频干扰 | 第34页 |
| ·电压凹陷 | 第34-35页 |
| ·电压中断 | 第35-36页 |
| ·电压隆起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8-54页 |
| ·引言 | 第38-39页 |
|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31][32] | 第38页 |
| ·32 位嵌入式处理器 ARM[33][34] | 第38页 |
| ·DSP 和 ARM 组成的双核系统[35][36] | 第38-39页 |
| ·系统总体描述 | 第39-41页 |
| ·设计目标 | 第39-40页 |
| ·遵行标准 | 第40页 |
| ·系统原理框架 | 第40-41页 |
| ·主要功能模块描述 | 第41-53页 |
| ·DSP 模块 | 第41-46页 |
| ·ARM 模块 | 第46-49页 |
| ·模数转换部分 | 第49-50页 |
| ·通信模块 | 第50-52页 |
| ·液晶显示模块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4-66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DSP 子系统程序设计 | 第54-60页 |
| ·DSP 的启动程序设计 | 第54-55页 |
| ·实时采样和 A/D 转换程序设计 | 第55-56页 |
| ·实时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第56-58页 |
| ·HPI 高速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第58-60页 |
| ·ARM 子系统程序设计 | 第60-65页 |
| ·uClinux 的移植 | 第60-61页 |
| ·图形化界面的实现 | 第61-62页 |
| ·GPRS 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 第62-63页 |
| ·LCD 显示驱动程序设计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系统性能 | 第66-76页 |
| ·本系统介绍 | 第66页 |
| ·系统结构与组成 | 第66-67页 |
| ·系统设计特点 | 第67-68页 |
| ·系统基本功能 | 第68页 |
| ·系统技术指标 | 第68-69页 |
| ·本系统的操作说明 | 第69-75页 |
| ·测量连接 | 第69-70页 |
| ·功能与操作说明 | 第70-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76-80页 |
| ·结论 | 第76-79页 |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76-77页 |
| ·经验教训总结 | 第77-78页 |
| ·理论探索价值 | 第78-79页 |
| ·工程应用与参考价值 | 第79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