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 第12-14页 |
·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14-15页 |
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涵义 | 第17-1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发展经济理论 | 第18-20页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0-21页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县域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力分析 | 第23-34页 |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约因素 | 第23-26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 | 第24-26页 |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前景分析 | 第26-28页 |
3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3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农民收入结构优化 | 第28-29页 |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呈正相关 | 第29-31页 |
·发展县域经济是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 第31-3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湖南醴陵市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证分析 | 第34-45页 |
1 醴陵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 第34页 |
2 醴陵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4-38页 |
·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 | 第34-35页 |
·灰色系统理论与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6-38页 |
3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解释 | 第38-44页 |
·醴陵市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表现 | 第38-40页 |
·醴陵市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醴陵市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水平低的原因 | 第42-4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加强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的对策 | 第45-52页 |
1 加快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 | 第45-46页 |
2 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业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机制 | 第46页 |
3 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培育农业劳动力转移主体 | 第46-47页 |
4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 第47-48页 |
5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 | 第48-50页 |
6 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节和组织引导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