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世界金融、银行论文

金砖五国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0 引言第13-30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研究意义第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2页
   ·概念界定第22-26页
     ·“金砖五国”第22-23页
     ·金融脆弱性第23-26页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6-29页
     ·主要研究目标第26-2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技术路线第28-29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29-30页
1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0-41页
   ·经济增长理论第30-31页
     ·古典增长理论第30页
     ·技术创新理论第30页
     ·新古典增长模型第30-31页
     ·新经济增长理论第31页
   ·金融脆弱性生成机制理论第31-34页
     ·金融脆弱性假说:企业角度第31-32页
     ·“安全边界说”推理:银行角度第32-33页
     ·信息经济学的解释:信息不对称角度第33-34页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第34-39页
     ·利率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第35-37页
     ·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自由与金融脆弱性第37页
     ·机构准入与金融脆弱性第37-38页
     ·非国有化与金融脆弱性第38页
     ·资本自由流动与金融脆弱性第38-39页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第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2 金融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1-54页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指标分析第41-47页
   ·金融脆弱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7-49页
   ·金融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第49-53页
     ·测度指标体系框架第49-50页
     ·主要测度指标释义第50-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3 金砖五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第54-60页
   ·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第54页
   ·综合测度模型构建第54-56页
   ·基于四种方法的测度结果第56-57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砖五国”金融脆弱性测度结果第56页
     ·基于熵权法的“金砖五国”金融脆弱性测度结果第56-57页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金砖五国”金融脆弱性测度结果第57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金砖五国”金融脆弱性测度结果第57页
   ·金融脆弱度综合测度结果第57-58页
   ·金融脆弱性测度结果分析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间的时空效应分析第60-75页
   ·指标口径及数据第60-66页
     ·经济增长指标选取第60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金融脆弱性指标选取第60-65页
     ·数据收集与整理第65-66页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分析第66-67页
     ·单位根检验第66页
     ·协整关系检验第66-67页
   ·面板模型的估计第67-68页
   ·面板模型结果分析第68-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5. 金砖五国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效应第75-85页
   ·指标口径及数据第75页
   ·联结模型建立第75-79页
     ·经济增长模块第76-77页
     ·消费模块第77页
     ·投资模块第77页
     ·对外贸易模块第77-78页
     ·外国直接投资模块第78页
     ·价格模块第78-79页
     ·汇率模块第79页
     ·资本流动模块第79页
   ·联结模型的识别和估计第79-82页
   ·联结模型结果分析第82-84页
     ·各模块结果分析第82-83页
     ·关联效应分析第83-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6. 我国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效应第85-98页
   ·指标口径及数据第85-86页
     ·指标选取第85-86页
     ·数据收集与整理第86页
   ·联立模型建立第86-88页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分析第88-90页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第88-89页
     ·协整关系检验第89-90页
   ·联立模型的识别和估计第90-91页
   ·联立模型结果分析第91-94页
   ·政策建议第94-96页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改革进程第94页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第94-95页
     ·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第95-96页
     ·积极参与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第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7.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98-100页
   ·全文总结第98-99页
   ·研究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个人简历第104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泗水县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