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1 前言 | 第12页 |
| 2 大口黑鲈生物学特征研究 | 第12-14页 |
| ·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 ·地理分布与亚种分类鉴定 | 第13页 |
| ·生活习性及繁殖发育 | 第13-14页 |
| ·耗氧率研究 | 第14页 |
| 3 鱼类近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鱼类近缘杂交 | 第14-15页 |
| ·大口黑鲈近缘杂交研究 | 第15-16页 |
| 4 DNA 分子标记 | 第16-19页 |
|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6-17页 |
| ·分子标记在大口黑鲈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生长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17页 |
| ·分子标记在遗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5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幼鱼的耐低温限度、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 | 第21-2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低温致死试验 | 第21页 |
| ·耗氧率测定 | 第21页 |
| ·窒息点测定 | 第21-22页 |
|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 2 结果 | 第22-25页 |
| ·低温的耐受性 | 第22-23页 |
| ·耗氧率测定 | 第23-24页 |
| ·窒息点 | 第24-25页 |
| 3 讨论 | 第25-26页 |
| ·大口黑鲈幼鱼低温耐受特征 | 第25页 |
| ·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和形态差异分析 | 第26-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生长比较 | 第26页 |
| ·形态数据测量 | 第26-27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 2 研究结果 | 第28-37页 |
| ·生长对比 | 第28-29页 |
| ·可数性状 | 第29-31页 |
| ·可量性状与框架结构数据 | 第31-37页 |
| 3 讨论 | 第37-39页 |
|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与两杂交种的生长差异 | 第37页 |
| ·大口黑鲈杂交子代的形态学变异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微卫星分析 | 第39-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亲本及子代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9页 |
| ·微卫星引物 | 第39-40页 |
| ·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 第40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微卫星扩增结果 | 第41-43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页 |
| ·群体间遗传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 3 讨论 | 第45-47页 |
| ·非孟德尔遗传位点的出现 | 第45页 |
| ·杂交子代与亲本间的遗传关系的偏向 | 第45页 |
|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杂交机制 | 第45页 |
| ·杂种优势预测 | 第45-47页 |
| 总结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57-59页 |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