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1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 ·理论背景 | 第13页 |
| ·现实背景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拟定创新点 | 第16页 |
|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社会和谐的本质 | 第18-22页 |
| ·社会和谐的涵义 | 第18-19页 |
| ·概念的提出 | 第18页 |
| ·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和谐 | 第18-19页 |
| ·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 | 第19-20页 |
| ·促进社会和谐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 第19页 |
| ·社会和谐是一种过程和状态 | 第19-20页 |
| ·社会和谐的意义与目标 | 第20-22页 |
| ·社会和谐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 第20页 |
| ·社会和谐的目标 | 第20-22页 |
| 第3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22-2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涵义及特征 | 第22-23页 |
| ·概念的提出 | 第22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 | 第22页 |
| ·原则和意义 | 第22-23页 |
|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23-27页 |
| ·实施背景 | 第23-24页 |
|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 | 第24-25页 |
|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 | 第25-27页 |
| ·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27-29页 |
| ·坚持适应与协调的基本原则 | 第27页 |
| ·物质平衡理论指导的循环经济模式 | 第27-28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社会和谐的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 第4章 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9-37页 |
|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要求 | 第29-30页 |
| ·社会和谐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统一 | 第29页 |
| ·以公平为基础的社会和谐要素分析 | 第29-30页 |
|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第30-32页 |
|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30-31页 |
| ·以公平观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层面的社会和谐 | 第31-32页 |
| ·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 第32-34页 |
| ·人的本质意义 | 第32-33页 |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3页 |
| ·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 第33-34页 |
| ·以可持续发展公平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34-3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公平观 | 第34-35页 |
|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经济公平 | 第35页 |
| ·与社会和谐相适应,坚持社会公平 | 第35-37页 |
| 第5章 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 | 第37-49页 |
| ·理论基础与观念框架 | 第37-40页 |
|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7-38页 |
|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第38-39页 |
| ·公平与正义的关系 | 第39-40页 |
|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40-43页 |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 | 第40-41页 |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特征 | 第41-42页 |
|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模式 | 第42-43页 |
|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第43-45页 |
| ·坚持经济公平,提升经济效率 | 第43页 |
| ·保持适当差距,重视公平的相对性 | 第43-44页 |
| ·改革完善市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 第44-45页 |
| ·正确处理公平与正义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 | 第45-49页 |
| ·坚持社会公平,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 第45页 |
| ·重视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 第45-46页 |
| ·重视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6-47页 |
| ·确立符合正义要求的公共政策和制度保障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