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贵生”之德的概述 | 第16-22页 |
| ·“贵生”的释义 | 第16-18页 |
| ·“贵生”的源起 | 第18-22页 |
| ·《周易》—“生生之谓易” | 第18页 |
| ·《吕氏春秋》—“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 第18-20页 |
| ·《黄帝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贵生”思想 | 第22-38页 |
| ·儒家—注重精神生命 | 第22-27页 |
| ·“贵生爱物”的生命观 | 第22-24页 |
| ·“克己复礼”的人生观 | 第24-25页 |
| ·“仁者不朽”的价值观 | 第25-27页 |
| ·道家—关爱自然生命 | 第27-32页 |
| ·“贵己重生,重生轻物”的生命观 | 第27-28页 |
| ·“抱朴守拙,自然本性”的人生观 | 第28-30页 |
| ·“清心寡欲,贵柔处下”的价值观 | 第30-32页 |
| ·墨家—追求社会生命 | 第32-38页 |
| ·“兼相爱”的人生观 | 第32-33页 |
| ·“赖其力者生”的生命观 | 第33-36页 |
| ·“自苦”“利天下”的价值观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我国当前“贵生”之德迷失及原因分析 | 第38-48页 |
| ·“贵生”之德迷失的表征 | 第38-44页 |
| ·漠视生命,轻视生命 | 第38-40页 |
| ·异化生命,耽于名利 | 第40-41页 |
| ·虐杀动物,危及人身 | 第41-43页 |
| ·追求享乐,纵欲伤身 | 第43-44页 |
| ·“贵生”之德迷失的原因 | 第44-48页 |
| ·对生命价值认识的模糊 | 第44-45页 |
| ·对自己人生定位的缺失 | 第45-46页 |
| ·社会生活压力的过大 | 第46-47页 |
| ·社交人际技能的缺乏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贵生”之德的现代价值及其悖论 | 第48-53页 |
| ·“贵生”之德的价值基准 | 第48-50页 |
| ·呵护自己,重视自身 | 第48-49页 |
| ·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 第49页 |
| ·爱护自然,生命平等 | 第49页 |
| ·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 第49-50页 |
| ·关于“贵生”的悖论 | 第50-53页 |
| ·“苟且偷生” | 第50-51页 |
| ·“杀身成仁” | 第51-52页 |
| ·“舍生取义”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如何“贵生” | 第53-60页 |
| ·认识生命的价值 | 第53-55页 |
| ·捍卫生命的尊严 | 第55-57页 |
| ·激发生命的潜能 | 第57页 |
| ·提升生命的品味 | 第57-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