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满意度法的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以武汉市郊区为例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20页 |
| ·对于农地价值分类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对于非市场价值评估的研究 | 第16-18页 |
| ·生活满意度法的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 ·研究动态评述 | 第20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2 农地价值理论及内涵 | 第23-28页 |
| ·农地价值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 ·劳动价值论 | 第23页 |
| ·效用价值论 | 第23-24页 |
| ·资源价值论 | 第24页 |
| ·存在价值论 | 第24页 |
| ·农地价值的分类 | 第24-26页 |
| ·现有的分类方法 | 第24-26页 |
|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6-28页 |
| 3 生活满意度法概述 | 第28-36页 |
| ·评估思路 | 第28-30页 |
| ·明确生活满意度作为效用的替代变量 | 第28-29页 |
| ·确定环境条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第29页 |
| ·计算环境条件与收入之间的替代率 | 第29-30页 |
| ·评估过程 | 第30-31页 |
| ·主观幸福感的度量 | 第30页 |
| ·构建理论模型 | 第30-31页 |
| ·计算替代率 | 第31页 |
|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第31-34页 |
| ·与条件价值法的比较 | 第32页 |
| ·与旅行成本法的比较 | 第32-33页 |
| ·与享乐价格法比较 | 第33-34页 |
| ·应用要求 | 第34-36页 |
| ·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主观福利函数 | 第34页 |
| ·清除测量误差 | 第34-35页 |
| ·扩大调查规模 | 第35页 |
| ·强调当前状态 | 第35-36页 |
| 4 生活满意度法评估农地价值实验设计 | 第36-51页 |
|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36-39页 |
| ·武汉的自然条件 | 第36-37页 |
| ·武汉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37-39页 |
| ·实验设计 | 第39-51页 |
| ·调查方案的确定 | 第39-40页 |
| ·调查目的与内容 | 第40-42页 |
| ·调查实施 | 第42-43页 |
| ·调查结果 | 第43-51页 |
| 5 生活满意度法评估结果 | 第51-55页 |
| ·构建模型 | 第51页 |
| ·调查数据分析 | 第51-54页 |
| ·线性回归 | 第51-54页 |
| ·计算边际替代率 | 第54页 |
| ·评估结果 | 第54-55页 |
|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5-60页 |
|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 ·关于结论的讨论 | 第55-58页 |
| ·方法应用的讨论 | 第55页 |
| ·估价结果的评价 | 第55-58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研究不足 | 第58-59页 |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农地的非市场价值研究调查问卷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