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 2 理论回顾及研究述评 | 第15-25页 |
|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 第15-19页 |
| ·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 | 第15页 |
|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第15-16页 |
|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第16-18页 |
| ·参数法与非参数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 ·收敛理论 | 第19-21页 |
|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19页 |
| ·σ收敛 | 第19-20页 |
| ·绝对β收敛 | 第20页 |
| ·条件β收敛 | 第20-21页 |
| ·俱乐部收敛 | 第21页 |
| ·研究述评 | 第21-25页 |
| ·国外研究述评 | 第21-23页 |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23-25页 |
| 3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特征:基于DEA方法 | 第25-33页 |
| ·DEA方法下Malmquist指数法 | 第25-26页 |
| ·Malmquist指数法下粮食主产区农业TFP实证分析 | 第26-29页 |
| ·指标选择 | 第26-27页 |
| ·数据来源与实证结果 | 第27-29页 |
|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实证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 ·农业TFP时间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 ·农业TFP空间变化分析 | 第30-33页 |
| 4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特征:基于SFA方法 | 第33-42页 |
|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下粮食主产区农业TFP实证分析 | 第34-37页 |
| ·指标选择 | 第34页 |
| ·模型构建 | 第34-35页 |
| ·数据来源与估计结果 | 第35-36页 |
| ·模型检验 | 第36-37页 |
|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实证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 ·农业TFP时间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 ·农业TFP空间变化分析 | 第38-41页 |
| ·DEA方法与SFA方法实证结果对比 | 第41-42页 |
| ·时间对比分析 | 第41页 |
| ·空间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 5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收敛分析 | 第42-51页 |
|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σ收敛分析 | 第42-45页 |
| ·DEA方法下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σ收敛分析 | 第42-44页 |
| ·SFA方法下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σ收敛分析 | 第44-45页 |
|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绝对p收敛分析 | 第45-47页 |
| ·DEA方法下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绝对β收敛分析 | 第45-46页 |
| ·SFA方法下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绝对β收敛分析 | 第46-47页 |
|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条件β收敛分析 | 第47-49页 |
| ·DEA方法下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条件β收敛分析 | 第48页 |
| ·SFA方法下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条件β收敛分析 | 第48-49页 |
|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TFP收敛小结 | 第49-51页 |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 ·政策建议 | 第52-53页 |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我国粮食主产区1980-2010年农业生产数据 | 第58-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