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江鲍体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绪论第9-13页
 一 “江鲍体”的提出及选题意义第9-11页
 二 “江鲍体”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重难点第12-13页
第一章 “江鲍体”产生之文化背景第13-21页
 第一节 文化背景之共同性第13-16页
 第二节 文化背景之差异性第16-17页
 第三节 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之影响第17-21页
  一 文化背景共同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17-19页
  二 文化背景差异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19-21页
第二章 “江鲍体”审美共同性第21-35页
 第一节 “江鲍”诗歌审美共同性第21-28页
  一 山水赠答,古奥峭拔——内容与风格第21-24页
  二 骈辞俪语,雕章琢句——句式与修辞第24-27页
  三 追踪屈子,取象楚辞——情调与意象第27-28页
 第二节 “江鲍”辞赋审美共同性第28-35页
  一 题材、辞藻和情调的共同性第28-30页
  二 句式的共同性第30-32页
  三 遣辞、风格的共同性第32-35页
第三章 “江鲍体”审美差异性第35-47页
 第一节 “江鲍”诗歌审美差异性第35-40页
  一 体制、思想的差异性第35-36页
  二 语言风格的差异性第36-38页
  三 拟古诗的差异性第38-40页
 第二节 “江鲍”辞赋审美差异性第40-47页
  一 技巧:“以景化心”与“以情为里”第41-43页
  二 主旨:单一与多元第43-45页
  三 渊源:继承魏、晋与模拟楚、汉第45-47页
第四章 “江鲍体”与其他诗体之比较第47-66页
 第一节 “江鲍体”与元嘉体第47-56页
  一 “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谢灵运与鲍照第47-48页
  二 鲍照与颜、谢之风格比较第48-50页
  三 鲍照与颜、谢之乐府比较第50-53页
  四 钟嵘《诗品》颜、谢与鲍品评第53-55页
  五 颜、谢与江、鲍诗歌句式之比较第55-56页
 第二节 “江鲍体”与永明体第56-66页
  一 “永明体”概述第56-58页
  二 江、鲍与沈、谢第58-62页
  三 题材与入律第62-64页
  四 江、鲍与沈、谢诗歌体式比较第64-66页
第五章 从明清诗歌选本看“江鲍”之地位第66-87页
 第一节 明代诗歌选本的“江鲍”选目及比较第66-70页
  一 李攀龙《古今诗删》第67页
  二 钟惺、谭元春《古诗归》第67-68页
  三 陆时雍《古诗镜》第68页
  四 选本选目比较第68-70页
 第二节 清代诗歌选本“江鲍”选目及比较第70-76页
  一 王夫之《古诗评选》第70-71页
  二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第71-72页
  三 王士禛选、闻人倓笺《古诗笺》第72-73页
  四 沈德潜《古诗源》第73-74页
  五 选本选目比较第74-76页
 第三节 从明清诗歌选本看“江鲍”地位之变化第76-87页
  一 “江鲍”地位在明、清之变化第76页
  二 明代诗歌选本“江鲍”地位变化之原因第76-81页
  三 清代诗歌选本“江鲍”地位变化之原因第81-87页
结语第87-8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8-92页
后记第92-94页
附:本人在硕士阶段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史记》“太史公曰”再研究
下一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寓言诗研究